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岭南中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三试卷

广州市岭南中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三试卷

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 分)《红楼》景语李书磊①《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

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

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呜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

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

”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

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

这种人可以称之谓“趣味的落伍者”。

②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红楼》中细心查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

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③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

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

《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

在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大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

”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

”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④《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

传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而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

《红楼梦》的创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

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

《红楼》景语是《红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⑤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

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红楼梦》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他们的立足点。

1.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3 分)()A •《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 .《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的现象非常可怪。

D .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2•下列理解和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几部小说中。

B .传统小说的作者渴求情节而忽略情绪,读者也存在着这样的阅读心理。

C.情绪结构较之于情节结构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而欣赏日常情节需要有比欣赏传奇情节更高雅的审美趣味。

D •《红楼》景语作为《红楼》的胎记,证明了曹雪芹在艺术创造上所取得的进步。

3.《红楼梦》出现不久就被广泛地喜爱,甚至有开言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勺说法。

结合本文,下列对这部名著风行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并且重视日常情节和内在心理。

B.以生活细节的魅力来打动人,为灵活而开放的读者接受。

C.继承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结构的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

D.作者曹雪芹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4题。

(20分)刀势画王斌那洛阳在清末民初,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业中心。

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洛阳遂成河南省会,军政要员云集,人口猛增。

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后,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抗战爆发开封沦陷时,大批商号来洛阳开业,更让洛阳繁华无比,民间艺术颇多。

洛阳剪纸就是其一。

洛阳剪纸有三种:一种叫复制剪,就是依葫芦画瓢,复制原来的花样;另一种叫规则剪,如结婚用的喜字;最后一种是创作剪,完全出自艺人的自创,随心所欲,一蹴而就,为剪纸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创作剪”技艺最深的,在洛阳数秦百川先生。

其作品栩栩如生,涉材广泛,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

~|剪纸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艺术改良之后很快成为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一位叫宫田雅之的人。

此人通过刀势表现思想哲学和艺术美学,作品被世人称之为刀势画”。

其画作具有古典之美、刀势之美、冷峻之美、心灵之美多层美感。

刀势在纸上所产生的线条配以艳丽的色彩,交相辉映之中,给人一种极大的感染力。

1944年夏,宫田雅之的夫人龙愁秀带着儿女和丈夫生前得意弟子来到洛阳。

当地友人问起中日剪纸艺术的话题时,宫田夫人说:中国的剪纸艺术还缺少足够的美术素养和绘画基础,只局限于装饰作用,所以中国的剪纸只能像土特产一样批量销售,却登不上大雅之堂……”秦百川先生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当他听到那些话之后,脸红得发烫,立刻招呼弟子拜访。

龙愁秀和秦先生一交谈,知道了自己言语间不慎得罪了人,立刻站起来给秦先生鞠躬致歉。

秦先生说:我接受你的道歉,也想见识一下您丈夫的刀势画'虽然中日交战,但艺术无疆界。

明日9时,在天门广场咱们现场交流一下,也算为两国剪纸艺术做点事吧。

”宫田夫人欣然接受了秦先生的请求。

第二天9时刚到,宫田夫人如约而至。

一阵客套之后,比赛正式开始。

那宫田弟子看起来才三十多岁,却技艺了得,四十分钟后作品已然完成,悬挂于展厅显要位置。

那是宫田雅之代表作《白桦湖四季》的翻本。

作品巧妙利用了光影元素,将七彩玻璃纸刻贴出惟妙惟肖的白桦树、月亮、山峰、氤氲、湖水、鸟儿。

既有油画的细腻、中国水墨画的诗意,又兼有日本版画的冷峻内敛。

既有东方的禅宗悟道,西方的哲学意味,又体现着一种特有的伤感之美。

在玻璃装裱镜的反射下,画面亦真亦幻,将日本风景名胜白桦湖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树、那山就像伫立在众人眼前,那水就像流在众人脚下。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完美无瑕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立体感强的美妙感觉。

一时人人惊呼!宫田弟子作品一完成,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秦先生那里。

秦先生早已进入忘我境界,挥剪如飞。

时而如走蛇空灵诡异,时而如蜻蜓点水飘逸轻灵。

手臂运作间,纸屑扬扬洒下。

少顷,额头渗出细汗。

良久,秦先生手臂停了下来,抬起头郑重凝视墙上高高悬挂的《白桦湖四季》。

少顷,只见秦先生划破长空的一剪之后,突然一口鲜血噗”地喷出,人慢慢倒地。

[赛场大乱。

秦先生被送往医院之后,那幅带血作品静静躺在案上,揪着众人的心。

作品表现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血战日军保洛阳。

有骏马飞跃嘶鸣,有山河支离破碎,有百姓同仇敌忾…… 那磅礴宏大的气势,丝丝入扣的表现手法,精妙的造型,勇进悲壮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前线战场。

人们正赞叹间,只见秦先生几名弟子红着眼睛返了回来。

数米长的剪纸在几个人手中被慢慢撕开。

立刻,剪纸变成了对称的两幅作品。

这时,突然有人喊到:剪纸上有字。

”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错综复杂的剪纸线条中,隐藏着偌大的两个字落阳”几名弟子把对称的两幅剪纸轻轻移到了屋外。

清风徐徐吹动下奇迹出现了,只见剪纸上薄薄人儿车儿马儿飞快哗哗地动。

或疾跑、或跳跃、或厮杀,似有鲜血飞迸,似有硝烟弥漫,似有枪弹嗖嗖飞过。

风停时,人儿车儿马儿趋于平静,落阳”二字又显示出来。

众人瞪大了双眼,只差点儿钻进剪纸中去。

那场大赛之后,传来秦百川先生去世的消息。

让人们称奇的是,自那一天开始,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快大溃败,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不可一世的日本太阳旗从洛阳上空狼狈撤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10期)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三、实用类文本: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 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 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 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