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实施条件洪明,余文森摘要: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在取得教学改革成功的背后具有共同的理念:学生为本、先学后教、多维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三所学校的教学改革在内部动力、外部动因、管理者素质、校园环境、教师群体、经验特点等实施条件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教改经验,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应当在坚持三所学校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校环境中去。
关键词: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无疑是成功的。
通过教学改革,三所学校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成绩大幅提升、学校规模快速发展、办学条件迅速改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同时,三所学校的教改经验也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和支持,获得了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典范和样板学校。
随着社会声誉的不断扩大,三所学校的教改经验正不断被推广,学校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杜郎口教师培训基地的建立和讲学稿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人们对这些学校的学习活动也逐步走出了自发和零散组织的取经阶段。
这就要求人们对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研究走出感性直观的阶段,开展更多的理性、客观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对三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实施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教改遵循的“教学理念”分析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采取教改方法的原因各不相同,如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源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怨言——校长在向学生征求有关课堂教学意见时偶然听到“教师还不如我们自己教得好”的议论;洋思中学的改革思路来自于其首任校长成功教育自己子女的心得与经验;东庐中学则是在前期“导学卡”“同步练习”等教改基础上逐渐摸索出“讲学稿”之路。
在具体的改革方法上,三所学校也各具特色,如杜郎口中学重视课堂内的预习,而东庐中学则强调课外预习;洋思中学提出“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口号,东庐中学则认为反馈不需如此频繁,“周周清”更为重要。
不过,就三所学校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而言,差异只是局部的、非实质性的,它们在改革所遵循的“教学理念”和改革获得成功的“实施条件”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教学理念”和“实施条件”共同构成教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理念”和相应的教学制度及实践层面,笔者认为三所学校都具有如下特点。
(一)“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上,这是学习或教学中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
理论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及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
但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者;学习目的仅仅被理解为应对考试,而不是为了学习者主动、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讲授法和接受学习一统天下。
这三所学校则将学生的学习放在了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杜郎口中学坚信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洋思中学坚信人人可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东庐中学提出了“关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口号。
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在上述信念下进行的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并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杜郎口中学著名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为例,这一教学模式的全部过程都渗透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与精神:“预习”环节以学生自学为基础,让学生自主进行与文本的对话,间或进行围绕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与教师或同学的对话,所有这些对话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需求和主动参与基础之上;在“展示”环节,学生不仅可以对展示者的成果做出评价,而且能以此对照和检测自己的成果,进而在教师的追问和点拨中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言行;“反馈”环节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反思和教师的总结,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让自己的学习不断走向扎实和深入。
总之,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改革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学组织工作的主线,学生也因而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先学后教”——教与学的新型统一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教学概念本身就蕴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
杜威曾对教与学的关系作过形象的说明,他认为,教与学的关系就好比“买”与“卖”的关系,两者相依相存,缺一不可。
尽管我们可以在理论上对教与学的关系做出较为周全的解释,但在实践中如何对待这一对矛盾似乎并没有处理好。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实践总是在印证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教师掌握知识在先,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教师理应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由此,“先教后学”的观念深入人心。
应当说,“先教后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本身并非与“先学后教”截然对立,真正按照奥苏贝尔(D.P.Ausubel)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进行教学,也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但“先教后学”并不适合所有的知识内容,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一旦被滥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极易产生分离,出现“教”与“学”两张皮现象。
例如,实践中不少评优课、教学大赛等都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表现,学生的学已经脱离了评价视野,或者受“教”的排挤而被边缘化了。
“先教后学”的不当使用,易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潜能遭受抑制,并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厌学、辍学等一系列问题。
这三所学校的“先学后教”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以杜郎口中学为例,“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之间彼此相互启发和教育,而且教师在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例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会使教师称奇,学生讨论问题所表现出的境界和视野常常让教师感动,等等。
教学相长成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好注脚。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也都具有相似的特点。
这三所学校的教学改革都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
这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克服传统课堂中难以解决的“教”与“学”两张皮现象意义重大,为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提供了教学制度方面的保障。
(三)“多维目标”——素质教育与双基教学的整合尽管与新课改强调的多维教育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每所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整合多维目标的程度和水平也不尽一致,但应当肯定的是,与传统课堂仅仅注重知识的学习相比,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在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目标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这种多维目标不仅体现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展示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目标维度方面消融了素质教育和掌握“双基”间的对立,并在实践中架起了素质教育和双基教学间的桥梁。
我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常被曲解为“蹦蹦跳跳”“吹拉弹唱”“竞赛得奖”一类活动,真正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被束之高阁。
而同时,应试教育作为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想和规制是不会因为一次课程改革便退出历史舞台的,况且应试文化也有一些合理的内核,比如,它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就是值得汲取的。
在当今美国教育改革动用各种资源和策略仍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背景下,我们尤其应当意识到这一点,珍惜应试教育中的合理内核——注重双基教学。
显然,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在倡导素质教学方面,没有将素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而是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在注重双基教学方面,没有让课堂变成各种肤浅和不着边际的活动场所,而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让学生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框架下主动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使素质教育和双基教学在教学中统一起来。
比如在杜郎口中学,学生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可任意选择坐地、坐课桌乃至站凳子上等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异常活跃,具有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发言时善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表现出农村学生很难见到的那种从容和大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信的风貌都有不俗的表现。
[1]东庐中学也同样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锻炼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洋思中学,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点点滴滴的学校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品行。
三所学校在学生的中考成绩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种能力方面也有巨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基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四)“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法宝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学校大班教学的状况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难以改变的。
在传统的课堂中,一个教师通常难以顾及每个学生,“一与多”的矛盾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大难题,加之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不愿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通病之一。
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都是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开展的,但课堂教学却显现出蓬勃的生机,这与三所学校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有关。
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巧妙地将大班教学的劣势转化成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和困难都能在组内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而被解决。
这些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优秀学生发挥了任课教师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满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班课堂上一个教师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的问题,缓和了教学中的“一与多”的矛盾。
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成绩优秀的同学帮扶而得以提高,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帮扶成绩较弱的同学而使自己理解知识的水平进一步深化;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小组间的竞争也容易创造出一种学生间你争我抢、不甘落后的课堂气氛,课堂学习的活力由此而生。
课堂教学不仅没有因为班级规模较大而失去效力,反而因为参与合作和竞争的学生多而显得生气勃勃。
这一状况在杜郎口中学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典型的杜郎口中学课堂上,无不充满“我要学,我爱学,我能学会”的气氛,随处可见争先恐后的学生的激情“表演”。
叶澜教授所呼唤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景观在杜郎口中学典型课堂教学中真实呈现。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会走神,不会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甚至有学生由于喜欢课堂而不愿意学校放假。
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学生集体的力量,那么所有这些良好教学氛围和效果的取得是很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