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

浅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

浅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语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讨上杭县南阳中心小学黄庆加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课程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它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选择熟悉的方法或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

它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置,使学生的问题、疑难提前暴露。

教师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导学案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经过多年地研究与试验,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此提出了一套使群体教育个体化的教育系统。

这个系统基本过程是:一是学生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去整理必需的准备知识;二是实施最优化的群体教学;三是根据教学目标编拟并进行形成性练习评价,对一、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加以诊断,并给予矫正与指导;四是在矫正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巩固提高练习。

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这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让学生走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障碍,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把学生一开始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余文森教授说,应用“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每节课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先学”→“后教”→“精练”。

即:每节课都先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提纲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精讲”,最后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点进行“精练”。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应该认真把好“先学”、“后教”、“精练”三个关。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把好“先学”第一关。

“先学后教”的“学”是学生自学的意思,但不是盲目的自学,它应是学生是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

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在学生的自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为我们后面的“教”做准备。

“先学”中的“先”字,其含义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

为“后教”指引方向。

在此环节的操作中分两个步骤进行,即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自学的指导。

1、导学案的设计。

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辅助材料。

导学案不能只是知识点或训练点的堆积,导学案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思考性、深层性,要既能体现知识点的要求,又能让学生的能力、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窃读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1)自学课文,画出本课新词;查找工具书理解“适宜、知趣、饥肠辘辘、依依不舍”的意思。

(2)作者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窃读的滋味写清楚、写具体的?(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2、学生自学的指导。

学生按教师要求及导学案的问题自学教材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认真自学,为后面的进一步探究做准备。

(1)、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要根据“导学案”的自学内容,给学生规定适宜的自学时间。

同时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看书并在思考,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的,要给以提醒。

及时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学生,激励同学们更加认真的自学。

(2)、学生自学时,教师认真巡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学情,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准备。

(3)、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有时有意识地给学困生说些悄悄话,鼓励其积极的自学。

教师一定要记得把给学困生扶持放在重要的位置。

(4)、教师在课堂上不干扰学生的自学。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聚精会神的自学,切忌漫无目的的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不能把导学案中的答案告诉学生,否者就等于剥夺了“先学”环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后教”环节中集体研讨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学生练就学习能力的机会。

二、灵活用好“导学案”,把好“后教”第二关。

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后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教的内容要少而精。

教师只须教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

余文森教授说“后教”之教具有以下特性:第一,针对性。

第二,参与性。

第三,开放性。

结合“后教”的这三个特性,后教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通过提问导学案中的问题,或让学生做题板演导学案中的题目,重在了解、发现学生的自学情况,暴露学生自学后还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在指导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针对性的“后教”做好充分的准备。

2、集体研讨自学中暴露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了“后教”的针对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思考习惯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针对检测自学情况中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适当引导,落实以学定教,进行合作释疑,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质疑、解疑。

首先,由教师把自学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板书到黑板上,并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

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小组和全班解疑。

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

在此过程中,要有效的将导学案内容与后教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三讲”、“三不讲”。

魏书生说:“我上课‘三不讲’:凡是学生能学会的我不讲;凡是学生查资料后能学会的,我不讲;凡是班干部能教会的,我不讲。

”我觉得后教着重有“三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

就如教学《窃读记》一课,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解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窃读的滋味写清楚、写具体的?”这一教学难点。

3、小结学习情况。

在这一环节只是“画龙点睛”式地小结一下学生自学和研讨的学习成果,教师用简洁的话语进行小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学会了哪些东西和解决了哪些问题;二是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三、优化练习设计,把好“精练”第三关。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了语文练习的重要性。

我以为,首先教师要从基于“教”“练”相融的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入手,做到认准时机、依托文本、基于学情、兼顾年级特点,让课堂练习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

有效练习就必须优化练习设计,减少练习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如何优化练习设计?我以为可以遵循以下四个设计原则。

1、抓准切入点,让教与练无缝连接。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生成,很多时候课堂练习也会穿插在“后教”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练习这一教学手段。

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如在教《猫》一课时,在“后教”环节研讨“作者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后,及时插入课堂练习,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练习的:(1)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吧,可是()。

”的句式说说猫的性格。

(2)试用其他的关联词,概括的说明猫的性格。

例如“既……又……”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了解了猫的性格特点。

1、精选练习内容,凸显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精选练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有效率”,因此练习必须是以强化教学重点、难点为目的,同时有效的练习贵在精要,贵在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提高。

比如为了让学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体会到人物品质,同时又能凸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下面的练习: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常会有( )落在我的腮边。

(2)我在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后,外祖父用保险刀(),用细绸子()。

(3)我和妈妈要回国了,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4)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地送给我墨梅图。

(5)回国的船快开了,()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梅花手绢。

这样,信息流都集中到每次填写该体会的内容上,排除了其他不必要的信息干扰,定向优化了练习设计。

学生从( )里所填写的“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轻轻刮去污迹”、“慢慢抹净”、“郑重”、“泪眼蒙胧”这些神态和动作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2、关注个体差异,力求练习设计的梯度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轻松、愉快、满足、成功的心理体验。

练习要求不要划一,既要让少数学困生“吃得了”,还要让大多数中等生学生“吃得好”,又要让少数优等生“吃得饱”。

练习设计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为所有学生发展提供帮助。

我在设计《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的练习题时,就同一内容设计了梯度性的题目,供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题型和题量。

如:阅读课文后填空:(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你喜爱的书就像(),就像()。

(2)一本你喜爱的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因为()。

(3)作者运用了()、()的手法,表达出自己读书的观点,充分表达出了()。

(4)作者一遍又一遍读书的方法是:()—()—()—()—()(5)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

(6)作者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3、重视学科特点,挖掘练习设计的教育性。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在课堂练习设计时也要依据教材特点有机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语文活动式练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机会,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浓浓的乡情”活动汇报时,全班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诗歌诵乡思,歌声传乡音,歌舞颂乡情,故事表乡心等精彩的节目陶冶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又如《梅花魂》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梅花的精神指(),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2)身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有一颗()的赤子之心,我们也怀有一颗()、()的拳拳之心。

从这两道练习题中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要从小树立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从小怀着一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拳拳之心。

4、拓展学习外延,顾及练习设计的生活性。

学习为生活服务,语文练习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要课内外结合,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

我们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充分伸展其外延,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延伸拓展,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跨入广阔社会语文空间的桥梁。

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鼓励学生认姓氏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学习诗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学生自己作简笔画《我家乡的四季》,并附上解说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