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


面部、手背
炎损害,部分可表现为痒
疹样皮疹。
共同临床表现: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剧烈瘙痒 儿童期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
O
婴儿期皮损表现
LOGO
婴儿期皮损表现
LOGO
儿童期皮损表现
LOGO
儿童期皮损表现
LOGO
儿童期皮损表现

LOGO
成人期皮损表现
LOGO
成人期皮损表现
LOGO
成人期皮损表现
LOGO
成人期皮损表现
LOGO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特应性标志及其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来自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LOGO
其他特应性疾病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异种蛋白过敏(如 对部分食物蛋白:肉、蛋、奶、坚果等,或吸 入物:粉尘螨、屋尘满等)过敏。
LOGO
医生和患者应建立起长期和良好的医患关系, 互相配合,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LOGO
健康教育
患者内衣以纯棉、宽松为宜 应避免剧烈搔抓和摩擦 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尽量减少生
活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应勤换衣物和床单、不 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等 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避免食入致敏食物,观 察进食蛋白性食物后有无皮炎和瘙痒加重
LOGO
治疗策略
(一)寻找病因和诱发加重因素:
食物 汗液刺激,应勤洗澡 物理刺激,包括衣物、空气干燥、护理用品等 环境因素,包括特定季节的吸入性变应原、有机溶剂如甲苯等 感染因素,细菌/真菌感染 情绪 搔抓
LOGO
治疗策略
(二)基础治疗: 修复皮肤屏障和保湿
清洁和沐浴:盆浴更佳,水温32~37℃,时间5min,最 后2min可加用润肤油;继发细菌感染时要仔细去 除痂皮,使用无刺激和低致敏性清洁剂,可含抗菌 成分。
LOGO
健康教育
关于饮食:尊重客观临床表现,强调过敏史, 需要对过敏原检测结果有正确的解读,避免过 度饮食回避;已经明确存在食物过敏的婴幼儿 患者应该回避过敏食物,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 进行饮食指导。
医生还应向患者解释药物使用的方法、可期望 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并提醒患者定期复诊等
不能滥用或过分恐惧糖皮质激素
LOGO
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
是控制急性发作,治疗慢性期苔藓样皮损常用方法 之一,与其他疗法联合,可快速有效地缓解AD的 症状和体征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不良反应:
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样疹、口周 皮炎、多毛、加重及诱发感染等,眼周用药可致青光眼。
大面积外用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系统性的不良 反应,如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婴儿及儿童生 长发育迟滞、矮小症、医源性库欣综合征、血糖升 高等。
LOGO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LOGO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治疗目的:
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 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 减少和预防复发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LOGO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健康教育 寻找病因和诱发加重因素 基础治疗 局部治疗 系统治疗
LOGO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本病的特点、治疗目的、治 疗策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生活中 的一些诱发因素等。
系统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有渗出者)或已 证实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短期(1周左右)给予系统 抗感染药物,可选用红霉素族类抗菌素,疱疹病毒感染时, 可加用相应抗病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对病情严重、其他 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可短期应用。
LOGO
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
外用激素强度一般可分为四级:
氢化可的松乳膏为弱效激素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为中效激素 糠酸莫米松乳膏为强效激素 卤米松和氯倍他索乳膏为超强效激素
★注意
面颈部及皱褶部位:中弱效激素,避免长期使用强效激素。 头皮:激素香波或酊剂; 肥厚性皮损:封包疗法,病情控制后停用封包,并逐渐减少激素使用次数 和用量。 儿童:中弱效激素,或用润肤剂适当稀释激素乳膏。 长期大面积使用激素应该注意皮肤和系统不良反应。
定义湿疹还是AD,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临床进程、个人 皮肤干燥史、个人及家族遗传过敏疾病史等综合考虑。
LOGO
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以红斑、 渗出或鳞屑为主要表现:脂溢性皮炎、非特应性湿疹、单纯 糠疹、接触性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藓、银屑病、副银屑病、鱼鳞病、肠 病性肢端皮炎以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等鉴别。
以丘疹、结节、水疱或脓疱为主要表现:应与新生儿痤疮、毛周角化 病、疥疮、疱疹样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痒疹 型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以及高IgE综合征等鉴别。
以红皮病为主要表现:应与生物素酶缺乏症、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 皮肤T细胞淋巴瘤、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 扩张症等鉴别。
对儿童的影响:
使儿童睡不着/感到沮丧 影响儿童的社会化技能,与其他人交流退缩或缺乏 潜在的带来心理问题 负向影响患病儿童和家长的关系
对家长的影响:
较其他家长,AD患儿的家长更感到苦恼、疲惫 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
LOGO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
我国20年来AD的患病率在逐步上升。 1998年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LOGO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
国外常采用Hanifin和Rajka标准, 以及 Williams标准。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推荐Williams 标准
LOGO
Hanifin & Rajka标准
主要标准(3/4)
次要标准(3/23)
1.瘙痒 2.典型的皮损分布:成人屈 侧受累、婴儿和儿童面部及 伸侧受累 3.慢性或复发性皮炎 4.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 (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 性皮炎)
LOGO
特应性皮炎Williams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皮肤瘙痒。 次要标准: 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
部皮疹); 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 ④有屈侧湿疹(4岁以下儿童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湿疹); 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确定诊断:主要标准 + 3条或3条以上次要标准。
足量和多次外用润肤剂:是维持期治疗的主要手段。有 报道,含花生或燕麦成分的润肤剂可能会增加部分患者 的致敏风险。新生儿期应尽早外用保湿剂,可减少和推 迟AD的发生。
LOGO
保湿剂
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 保湿剂可减少50%左右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可增强AD患者皮损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性。 保湿剂通常每日至少应外用2次;如果全身外用,
儿童应每周外用250g,成人每周则至少需要外用 500g。
LOGO
局部治疗
一、外用糖皮质激素:一线药物
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部位和皮损类型选择不同强度 和剂型。
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效或超强效,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 中弱效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急性期病情控制后应逐渐过渡到维持治疗,即每周使用2~3 次,能有效减少复发。
1.干皮症 2.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 3.即发型(Ⅰ型)皮试反应 4.血清IgE增高 5. 早年发病 6.皮肤感染倾向(特别是金黄色葡萄菌、 单纯疱疹) 7.非特异性手足皮炎 8. 乳头湿疹 9.唇炎 10复发性结合膜炎 11.Dennie-Morgan眶下褶痕
12. 锥形角膜 13.前囊下白内障 14.眶周黑晕 15.苍白脸/面部皮炎 16.白色糠疹 17.颈前皱褶 18.出汗时瘙痒 19.对羊毛过敏 20.毛周隆起 21.对饮食敏感 22.病程受环境或情绪影响 23.白色划痕/延迟发白
LOGO
局部治疗
二、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T淋巴细胞有选择性
抑制作用,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特应性皮炎有较好疗效, 多用于面颈部和褶皱部位。 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他克莫司软膏用于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其中儿童建议用0.03%浓度,成人建议 用0.1%浓度 可与激素联合应用或序贯使用,可用于维持治疗,2~3次/周 不良反应:局部烧灼和刺激感,可随着用药次数增多而逐步 消失
来自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LOGO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遗传: 皮肤屏障功 能减弱或破坏、 Th2为主介导的 免疫学异常
环境: 环境变化、 生活方式改变、 过度洗涤、 感染源、 变应原等
心理: 精神紧张、
焦虑、 抑郁等
LOGO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LOGO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评估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已有的评估方式包括SCORAD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 度指数评分(EASI)、研究者整体评分(IGA)、瘙痒程度视 觉模拟尺评分(VAS)、皮炎生活质量指数问卷(儿童皮肤 病生活质量指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等。
临床也可采用简单易行的指标:轻度(皮疹面积<5%)、 中度(皮疹面积5%~10%)或皮疹反复发作、重度(皮 疹面积>10%)或皮炎呈持续性,瘙痒剧烈影响睡眠。
青年与 ≥ 12 成人期
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 和头皮, 逐渐发展至躯 干和四肢伸侧
表现为婴儿湿疹,干燥或 渗出
主要分布于面部、 躯干 和四肢伸侧, 并逐渐转 至屈侧, 如肘窝、 腘窝 等部位
亚急性或慢性皮炎为主, 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 藓样变
肘窝、 腘窝、颈前等, 亚急性或慢性皮炎为主,
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 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