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三十四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全反射
选择题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1.
某台钟钟面上没有数字,只有刻度线.图示是从平面镜里面看到的钟的像,
则此时指针指的时刻是( )
A.1点20分
B.11点20分
C.10点40分
D.10点20分
答案:C
2.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一个池面较大的水池底部中央有一盏灯(可看做点光
源),小鱼在水中游动,小鸟在水面上飞翔.设水清澈且水面平静,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小鸟向下方水面看去,看到水面中部有一个圆形区域是暗的,周围是亮的
B.小鱼向上方水面看去,看到水面中部有一个圆形区域是亮的,周围是暗的
C.小鱼向上方水面看去,可以看到灯的像,像的位置与鱼的位置无关
D.小鸟向下方水面看去,可以看到灯的像,像的位置与鸟的位置无关
解析:小鸟、小鱼看到的都是灯的像,而不是圆形区域;小鱼看到的是反射成像,像与物以反射面为对称面,像的位置与小鱼的位置无关;小鸟看到的是折射成像,像的位置与小鸟的位置有关
答案:C
3.一人从街上路灯的正下方经过,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刚好在自己脚下.如果此人以不变的速度朝前走,则他头部的影子相对于地的运动情况是( )
A.匀速直线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
C.变加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
解析:
设灯高为H ,人高为h ,如图所示.人以速度v 从O 点经任意时
间t 到达位置A 处,即OA =vt .由光的直线传播知头影在图示B 处,
由几何知识得:
h H =AB OB =OB -OA OB
OB =H H -h ·OA =H H -h
vt 故头影的速度为:v ′=OB t =H H -h
v 因为H 、h 、v 都是确定的,故v ′亦是确定的.即头影的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
4.一光线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中射到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它的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90°,则这块玻璃的折射率为( )
A.0.866
B.1.732
C.1.414
D.1.500
解析:作出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如图所示.θ1为玻璃中的入射角,θ1′为反射角,θ2为空气中的折射角.根据折射率的定义和光路可逆原理可求解.
由光的反射定律可得:
θ1′=θ1=30°
由几何知识得:
θ2+θ1′=180°-90°=90°
则θ2=90°-θ1′=60°
光从AO 入射后从OC 折射出,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如果光从CO 入
射一定从OA 折射,这时空气中的入射角θ2,玻璃中的折射角为θ1,所以
有:
n =sin θ2sin θ1=sin 60°sin 30°
=1.732. 答案:B
5.为了连续改变反射光的方向,并多次重复这个过程,方法之一是旋转由许多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面体棱镜(简称镜鼓).如图所示.当激光束以固定方向入射到镜鼓的一个反射面上时,由于反射镜绕垂直轴旋转,反射光就可在屏幕上扫出一条水平线.依此,每块反射镜都将轮流扫描一次.如果要求扫描的范围θ=45°且每秒钟扫描48次,那么镜鼓的反射镜面数目和镜鼓旋转的转速分别为( )
A.8,360 r/min
B.16,180 r/min
C.16,360 r/min
D.32,180 r/min 解析:每块反射镜转过的角度α=θ2,其镜面数目N =360°α
=16,转速n =48α2π
=3 r/s =180 r/min. 答案:B
6.酷热的夏天,在平坦的柏油公路上,你会看到在一定距离之
处的地面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是一片水面,似乎还能看到远处车、人的倒影,但当你靠近“水面”时,它也随你的靠近而后退.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同沙漠蜃景具有相同的原理,是由于光的全反射造成的
B.“水面”不存在,是由于人们酷热难耐而产生的幻觉
C.太阳辐射到公路上,使公路上空气温度升高,越靠近公路的空气密度越小,有些光线发生全反射
D.太阳辐射到公路上,使公路上空气温度升高,越靠近公路的空气密度越大,有些光线发生全反射
越靠近柏油路面空气温度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有些光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全反射.
答案:AC
7.如图甲所示,有两束细平行单色光a 、b 射向空气中上下表面平行
的玻璃砖的上表面.已知玻璃砖足够大,不需考虑光到达玻璃砖侧面的折
射和反射.若玻璃砖对单色光a 的折射率小于对单色光b 的折射率,则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玻璃砖中,a 光比b 光的速度小
B.两光束在玻璃砖中仍然是平行的
C.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后,两光束之间的距离一定比入射前的要小
D.无论增大或减小两光束入射到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角,两光束最终都能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
解析:a 、b 两束光穿过玻璃的可能光路如图乙、丙所示,
故选项D 正确.
答案:D
乙 丙
8.如图所示,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为R ,一细束白光从Q 点垂直于直径MN 的方向射入半圆形玻璃砖,从玻璃砖的圆弧面射出后,打到光屏P 上,得到由红到紫
的彩色光带.已知QM =R 2
.如果保持入射光线和屏的位置不变,只使半圆形玻璃砖沿直径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移动的距离小于R 2
,则( ) A.在半圆形玻璃砖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红光最先消失
B.在半圆形玻璃砖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紫光最先消失
C.在半圆形玻璃砖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红光最先消失
D.在半圆形玻璃砖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屏上紫光最先消失
解析:一细束白光从Q 点以垂直于直径MN 的方向射入半圆形玻璃砖,从玻璃砖的圆弧面射出后,打到光屏P 上,得到由红到紫的彩色光带.当半圆形玻璃砖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入射角减小,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所以屏上光线不会消失,故选项A 、B 错误;半圆形玻璃砖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入射角增大,最先消失的是临界角小的,即紫光,故选项D 正确.
答案:D
9.某液体的折射率为2,距液面深h 处有一个点光源,站在旁边的人看到液面被该光源照亮的圆形区域的直径为 ( )
A.2h
B.2h
C.22h
D.h
解析:
岸上的人看到水面被照亮是因为光线从水中射出后进入了人的眼睛.
光线在水面上发生了折射,如图所示.设光线OA 在界面上恰好发生全反
射,则sin C =1n
,可知C =45°,由几何关系可知: tan C =r h
解得:r =h tan C =h
故其直径d =2r =2h .
答案:A
10.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的半径大得多,可认为射到地球的太阳光为平行光.假设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那么,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比有大气层时太阳照亮地球的范围(不考虑地球大气层的变化) ( )
A.大
B.小
C.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解析:
如图所示,假设地球周围没有大气层,则太阳光只能照亮图
中双箭头直线所示的区域.当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时,由于空气的
折射率大于1,且离地球表面越近,大气层越密,折射率越大,相
当于太阳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肯定要发生折射,作出其
光路图如图中的单箭头折线所示.显而易见,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时,太阳光照亮地球的范围比有大气层时照亮地球的范围要小一
些,故选项B 正确.
答案:B
非选择题部分共3小题,共40分.
11.(13分)图示为一测量微小位移的装置.光线从放在刻度尺后面的发光体P 发出,垂直射向平面镜M 上,再反射到刻度尺上,刻度尺距镜面的距离CO =1 m.当使平面镜绕O 旋转一微小角度θ后,反射光线射到刻度尺的N 处.已知CN =2 cm ,求镜面上离点O 为5 cm 的A 点向上移动的距离AA ′.
解析:平面镜转过θ角时反射光线转过2θ角,即
∠CON =2θ,CN =CO ·tan 2θ
又2=100·tan 2θ
解得:θ=38′12″
AA ′=OA ′·sin θ=5×sin 38′12″ cm =0.05 cm.
答案:0.05 cm
12.(13分)如图甲所示,直角玻璃棱镜中∠A =70°,入射光线垂直于AC
面,求光线从棱镜第一次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角,并作光路图.(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2)
解析:作出光路图如图乙所示,光第一次射到AB 面上时,入射角∠1=70°,发生全反射;再射到BC 面上时,入射角∠2=50°,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再射到AB 面上时,
入射角∠3=30°,发生折射.根据sin ∠3sin ∠4=1n
,可知折射角∠4=45°. 答案:第一次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角为45° 光路图如图乙所示
13.(14分)如图甲所示,透明介质球的球心位于O 点,半径为R ,光线DC 平行于直径
AOB 射到介质球的C 点,DC 与AB 的距离H =32
R .若DC 光线进入介质球后经一次反射再次回到介质球的界面时,从球内折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作出光路
图,并算出介质球的折射率.
解析:
光路如图乙所示,光线经反射后到达介质与空气的界面时,入射角i ′
=r ,由折射定律可得折射角r ′=i ,折射光线PQ 与入射光线DC 平行,
则:
∠POA =∠COA =i
sin i =H R =32
解得:i =60°
由图可知,折射角r =i 2=30° 所以sin r =12
折射率n =sin i sin r
= 3. 答案:如图乙所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