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


• 二、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 5.现代汉语方言
• 相关介绍: • 陸法言《切韻序》詳細敘述了《切韻》的成書過程: • 隋文帝开皇初年(即公元581—585年),一些有影 响的文人,聚在一起讨论南北朝以来各家韵书的得 失和新编一部韵书的问题,他们是:萧该、颜之推、 刘臻、魏颜渊、卢思道、薛道衡、辛德源、李若, 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達官貴人。 • 《切韵》的作者陆法言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他把萧、 颜等人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参考了一些别的字 书、韵书,记下一个大纲。过了二十年以后,陆法 言就编撰成《切韵》一书,收字12150个。《切韵》 成书的年代是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
• 三、《切韵》声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 • 传统三十六字母,见下一张ppt: • 经过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切韵》(《广 韵》)的声母系统,即中古的声母有38个, 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中古三十八声母 见下二张ppt:
• 《广韵》声母拟音,见下:
•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比较是这样的: • ①唇音“非敷奉微”4母分别并入“帮滂 並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 • ②从齿音“照穿床审禅”中分出“庄初祟 生俟”5母,这就多出5个; • 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 • 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 多了两个,总数为38个。
• 2.《广韵》的韵母 • 《广韵》的290个韵类是按声调计算的,即 韵类的声调不同即算不同的韵类;如果不 计声调,将平上去三声相承的韵类算一类, 入声因韵尾不同单算,则290类只有90类之 多。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于戈韵和昔韵 中分别增添了[ ](戈开三)、 [ ](昔合三 )两音。按照《史稿》 的这种分类,《广韵》的韵类总数便成了 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这92类所含的不 同韵母共有142个,其中阴声韵40个,阳声 韵51个,入声韵51个。见下《广韵》韵类 和反切下字表:
• 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 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为 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 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 系联法
• 系联法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 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通过反切上字与被 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 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方法, 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 干类,每一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系联 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
• b. 从韵头和韵腹角度分类 • 开合:开口韵:没有u 韵头、也不以u 作韵 腹的韵 • 合口韵:u 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 • 四等:涉及韵头和韵腹。一二四等是主要元 音的问题,三等是韵头i的问题。 • 洪细: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 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一二等为洪 音,三四等为细音,因为一二等的韵腹是开口 度大的元音,三四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小的元音。 如山摄,一等韵寒桓韵腹是后ɑ,二等韵山删 韵腹是前a,三等韵仙元韵腹是ɛ和ɐ,四等韵 先韵腹是e。
• 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 “纽”、“声纽”、“音纽”“声类”等。
• 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利用系联 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类。 现当代学者用同样方法研究,结果与陈澧 很不一样,如:黄侃得到41声类,白涤洲、 黄粹伯得出47声类,曾运乾、陆志伟、周 祖谟得51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 有36个声母。
• 古人在属同一韵的汉字中,选取其中一个汉 字作为这个韵的代表字(通常为排在这个韵的 第一个字),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如以 “东”字作为它所属韵的代表字,这个韵就称 为东韵。东韵的字,就都跟“东”字同韵。 • 第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 常说:“×与×韵”,或说“×与×为韵”。 押韵条件是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编 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押 韵字。但实际上做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 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中古的声调系统
• 中古声调的分类与命名 •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个调类。此 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之间。 •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 舒促:平上去三声总称为舒声,入声单 称为促声。
• 《广韵》206韵按四声分卷,即平、上、去、 入四声,汉语有4个声调,是南北朝诗人 的发现。中古时期汉语有四声调:平声、 上声、去声、入声。不过,其中的平、上、 去是调值的高低升降;入声实际上与韵类 有关,是指带塞音韵尾的音节。
• 同一个组的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母。例如: “可”枯我切,“枯”苦胡切,“苦”康 杜切,“康”苦冈切,由此可以推断 “可”、“枯”、“苦”和“康”注同一 个声类。“空”苦红切、“楷”苦骇切、 “口”苦后切、“客”苦兼切、“牵”苦 坚切,由此可以推断“空”、“楷”、 “口”、“客”、“牵”五个反切上字和 “苦”属于同一声类,因此和“可”、 “枯”、“康”也属于同一声类。
《广韵》的韵母
• 1. 《广韵》的韵类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 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 三个甚至四个韵类,206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 之后,高本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和邵荣芬 等人也先后对《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 的结果不尽相同。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 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 ,黄侃研究的结 果是335类,周祖谟的研究结果是324类,李荣的研究结 果是334类 ,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326类 。王力在他的 《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汉 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陈澧的分类。 目前学术界多采用比较简单的290类的说法。
• c、单纯从韵尾角度的分类 • 阴声韵:无韵尾或韵尾为元音 • 阳声韵:韵尾为鼻辅音 -n、-N、-m • 入声韵:韵尾为塞辅音 -p、-t、-k
• 《广韵》206韵
• 上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韵55个,比平声 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 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 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的 去声韵,故为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 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韵。
音韵学
• 一些概念:
• 反切: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 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 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 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 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 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 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 • • • • • • •
有关发音的几个术语: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 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 出音来。 清和浊 送气和不送气 鼻音和口音 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半元音
• 五音、七音 • 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 擦音 • 次清:指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 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 四、中古韵母系统: • a. 从韵腹和韵尾的角度分类 • 韵(韵腹+韵尾+声调):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 同的是一韵 • 韵目:每个韵用一个汉字命名,这个名称叫韵目,如东、 冬、钟、江等,元明以后用两个汉字做一个韵的韵目, 如东钟、江阳、支思、齐微等。 • 韵基(韵腹+韵尾)【现代名称】 • 韵类(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东分“红东公”和 “弓戎中融宫终”两类。 • 韵部(韵腹+韵尾+四声)【上古用】,如 “支”“锡”“耕”三部。 • 韵系(阳声韵的平上去+相配入声,阴声韵的平上去), 如“东董送屋”“之止志”。 • 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若干韵系合并成的 更大单位,如东、冬、钟三韵合为通摄,同摄中的韵, 除平声韵外,还包括各自相配的上、去、入三韵。
北宋陈彭年等人對《切韻》、《唐韻》加以增補, 編成《廣韻》一書。后來,由于《切韻》失傳、 《唐韻》僅存殘卷,社會上廣泛流傳的韻書是 《廣韻》。《廣韻》和《切韻》的語音系統是一 致的,現在所說的《切韻》音系,實際上就是 《廣韻》音系。 現在談中古音系統,多據《廣韻》,利用它可以 上推上古音,下溯近代音、現代音,因而受到歷 代音韻研究者的重視。 《广韻》是按韻編排漢字的,全書以四聲為綱, 按平、上、去、入聲分為五卷,平聲因字多,分 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兩卷(分收于這兩卷的字并非 聲調不同),上、去、入各一卷。
• 《广韵》只展示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 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 母。 • 声母韵母都包含在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当 中。 • 《广韵》中一共有452个反切上字,1195个 反切下字,通过归类(系联法)就能找到 中古音的声韵数量。
• 《廣韻》共有206韻,其中平声五十七,上声五十 五,去声六十,入声三十四。每一韻的韻腹、韻尾 基本相同,只是介音不同。這就是說,一個韻中不 一定只有一個韻母。同韻中,凡是聲母、韻母完全 相同的字,就歸成一個同音字組,稱為小韻,標上 反切。 • 《廣韻》平、上、去、入分卷排列,四聲相配的情 況不易看出,清代戴震將《廣韻》的四聲相配,并 根據詩歌押韻的實際,分別標出同用和獨用。同用 是這幾個韻所轄的字可以一起押韻。獨用指此韻字 只能本韻內部相押。 • 《廣韻》中陽聲韻和入聲韻相配,而成平、上、去、 入相配的格局;陰聲韻不與入聲韻相配,只有平、 上、去相配。陰聲韻中祭、泰、夬、廢四韻沒有平、 上與之相配,只有去聲。
• 韵母和韵 • “韵”这个概念在古代的内涵比较复杂, 常见的义项有以下三个: • 第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 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 韵尾。 • 第二、指韵书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 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 类似“韵部”的单位,如《广韵》有206韵, 就是把26194字按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 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