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纺织品的服用性能
▪ (三).影响织物耐磨性的主要因素
▪ 1.纤维形状:
▪
纤维力学性质: P高,伸长大,弹性回复率R大, 耐磨好。
▪
纤维形态尺寸: 长度长 ,细度适中,耐磨性好。
2.纱线性状 :
▪
捻度适中,(因为捻度过大,纤维紧密 ,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引
起纤维切割破坏,捻度过小,纤维松散,易抽拔)
▪
直径d 粗,耐平磨,
(a)
(b)
上夹头 下夹头
▪ 3撕破曲线及性质指标
▪ 性质指标:
▪
撕裂功
▪
撕裂最大强度
▪
平均撕裂强力
▪ 撕裂破坏机理
▪ 规定:经纱被拉断的试验,成为经向撕裂强力试验。 纬纱被拉断的 试验,称为纬向撕裂。织物撕裂时,裂口处形成纱线受力三角形,织
。 物中的纱线是依次逐根断裂
P
P
显然有:
Δli >Δli+1
被勾出形成 丝环。
▪
起球:未脱落的纤维相互纠缠,且越缠越紧,最后形成小球粒。
▪ 脱落:部分球粒脱落
▪ 3.测试 与评定
▪
圆轨迹式起球仪:多用以毛织物。
▪
马丁旦尔式:多用以机织物。
▪ 翻动式(起球箱法):多用以毛针织物。
▪ 评定方法
▪ (1)与标准样照对比来评定
▪ 分5级;5级最好,不起球;1级最差,严重起球。
▪
纤维形态:圆形、光滑纤维织物,回复好。
▪ b.纤维弹性
▪
弹性↑(特别是急弹性),回复↑。
▪ c.纤维表面摩擦
▪
表面摩擦系数适中,回复较好。
▪ (2)纱线结构
▪
捻度适中,回复较好。
▪ (3)织物几何结构
▪ a. 厚度
▪
厚度↑,回复↑
▪ b.织物组织
▪
平纹回复最差,缎纹最好
▪ c .织物经、纬密↑,回复↓
▪
热定型:树脂整理(表面比较光滑平整),
减少钩丝现象
▪ 四悬垂性
▪
织物因自重下垂的程度及形态称为悬垂性。分为静态悬垂性和动
态悬垂性
▪ (一)静态悬垂性
▪ 1.定义
▪ 静态悬垂性是指织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悬垂度和悬垂形态。
▪ 2.测量方法及指标
▪ 悬垂系数
抛物面 反光镜
Ad
AD
AF
光敏元件
织物
透明
▪
支柱
▪ (2)胀破仪
▪
指标:顶破强力、顶破强度、胀破强度
▪ 3.影响顶破与胀破性的因素
▪
经纬纱的 ε %、经纬密相接近时——顶强较大,呈L型;
▪
经纬纱的 ε %、经纬密差异较大时——顶强较小,呈线型;
▪ 三 织物的撕破
▪ 1.定义:织物受到一集中负荷作用而使织物撕开的现象。
▪
适用场合:军服、篷帐、吊床、雨伞等某些经编组
(a)单缝法 P
拉断纱线 开裂
将拉断
纱线 Δli
Δl 第 i +1 根断裂
纱线 i+1
(b) 梯形法
P
▪ 4.影响织物撕破性的主要因素
(1)纱线性能
▪
纱线强力高,ε 大,撕强大(受力三角形大,同时受
力根数多)
(2)织物结构
▪ A 织物组织,平纹<斜纹<缎纹
▪
(交织点多,纱线不易滑动,受力三角形小,P撕小)
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因素
纤维性能; 纱线结构与性能; 织物结构与性能; 染整加工
第一节纺织品的外观性能
▪ 一、织物的刚柔性
▪ 1.定义:织物的硬挺和柔软程度统称为刚柔性。
▪
其与服装的制作、造型有密切关系——
▪
刚性过小,服装疲软,飘荡,缺乏身骨;
▪
刚性过大,服装显得板结,呆滞。
▪ 2测试 :斜面法 、心形法
物损坏。织物抵抗磨损迫害的性能称为耐磨性
▪ (一 )测试方法与指标
▪ 1.测试:
▪
实际穿着试验
▪
实验室仪器实验 ——平磨:模拟袖、袜底
▪
曲磨:模拟膝部
▪
折边磨:模拟袖口
▪
动态磨:
▪
翻动磨
▪ 2指标
▪ (1)织物磨断或出现一定大小破洞或磨断一定根数纱线时的摩擦次数
▪ (2)经一定摩擦次数后的剩余强力或强度下降百分率。
▪ 减少纤维端露出于织物表面,使织物耐磨性提高。
第四节 纺织品的舒适性
▪ 一、定义
▪ 狭义:在环境-服装-人体系列中,通过服装织物的热湿传递作用经常
保持人体舒适满意的热湿传递性能。 ▪ 广义:除了一些物理因素外(织物的隔热性、透气性、透湿性及表面
▪ B 经纬密的影响
▪ 纱线直径相同,经纬密低,P撕 增大(交织点少,受 力三角形小)
▪ 经纬密相近,P经撕与P纬撕相近
▪ 经密>纬密,P经撕>P纬撕 (例府绸)
▪ 双罗纹>纬平组织
(3)后整理
▪ 树脂整理后,纱线的断裂伸长率下降,使得 P撕降低。
▪ 四织物的耐磨性
▪ 磨损破坏是织物最主要的破坏因素,指织物与另一物体反复摩擦使织
织物风格的综合评定
如:冬季西服料: 身骨弹性(弹性、可挠性、回弹性) 滑糯性(平滑、弹性、柔软) 丰满性(膨松、压缩回弹性、丰满饱和)
夏季西服料:身骨弹性 光滑性(光滑、柔软、平整) 挺爽性(爽糙而有弹性和舒适不贴身)
▪ 三、织物风格的评定
▪ 1.感官评定(主观评定)
▪ 一捏 、二摸 、三抓 、四看
▪ 狭义:织物的某种物理机械性能通过人手的触感所引起的综合反映 (手感)
▪ 影响手感的主要有:
▪
拉伸与剪切性能
▪
弯曲性能
▪
压缩性能
▪
表面性能
▪
厚度、重量
▪ 二、风格的内容
▪ 基本风格:光滑、丰满、刚柔、硬挺、挺爽等
▪ 综合风格:棉型感、毛型感、丝绸感等
▪ 不同品种和不同用途的织物对它的风格要求不同。 ▪ 外衣织物:毛型感 ▪ 内衣织物:柔软棉型感 ▪ 夏季织物:轻薄,滑爽的丝绸感或挺括凉爽的仿麻感 ▪ 冬季织物:丰满厚实的蓬松感
▪ (二)磨损过程和磨损机理
▪ 1.过程:
▪ 突出在织物表面的屈曲波峰先受损,----- 部分 纤维断裂、起毛---- 继续磨损------ 断裂的纤维 脱落或纤维从纱中抽出------ 纱变细 -------织物变 薄----纱被磨断-----出现破洞。
▪ 2.机理 ▪ (1)摩擦中纤维的断裂 ▪ (2)纤维从织物中抽出 ▪ (3)纤维被切割断裂 ▪ (4)纤维表面磨损 ▪ (5)摩擦生热作用
▪
织物中经纬纱同捻向配置时,织物刚性较大。
▪ (3)织物几何结构
▪ 厚度↑,织物刚性明显↑ (例:毡制品)
▪ 密度P↑ ,织物刚度↑,身骨变得硬挺。
▪ 刚度:平纹织物>斜纹织物>缎纹织物
▪ 针织物一般比机织物具有较大得柔软性。
▪ (4)后整理
▪
硬挺整理——高分子浆液粘附在织物表面,
使织物硬挺。
▪ 柔软整理——多次揉搓,加柔软剂——柔软。
▪ 2指标
▪ 活泼率
▪ 五 起拱变形
▪ 1定义:织物在服用过程中,在服装的肘部与膝部受到反复弯曲,织 物由于缓弹性与塑性变形的积累而产生起拱变形。它使复转外观变差, 耐用性降低
▪ 2影响因素 ▪ 纤维弹性变形回复能力
第二节 织物的风格
▪ 一、定义
▪ 广义:织物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机械性能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 的综合效应。(触觉、视觉、听觉)
▪ (4)后整理
▪
树脂整理或液氨整理,回复↑
▪ 粘胶、棉织物经整理后,则抗皱性提高。(产生交键,分子间作用力 大 ,减少分子间滑移,提高了R)
▪ 4几个概念
▪ (1)抗皱性:
▪
织物抵抗由于搓揉而引起的弯曲变形的能力
▪ (2)织物褶裥保持性:
▪
织物经熨烫形成的褶裥(含轧纹、折痕),在洗涤后经久保形的程
▪
优点:快速简便
▪
缺点:带有人为因素,不能获得定量数值。
▪ 2.仪器测试
▪ FAST织物风格仪
▪ KES织物风格仪
▪ (1)弯曲性
▪
用以评定织物手感的活络、刚柔程度。
▪ (2)表面摩擦性
▪
用以评定织物的滑、糙、爽等程度。
▪ (3)压缩性
▪
用以评定织物手感的厚实、膨松和丰满感。
▪ (4)交织阻力
▪
用以评定织物手感的板糙或纰裂程度。
度称为褶裥保持性。
▪ ▪ 褶裥保持性的测量及指标 ▪ 通常采用目光评定法测试织物褶裥保持性。 ▪ 基本程序是:织物--折叠--熨烫--洗涤--对比样照--褶裥保持性评价。
▪ (3)免烫性 :
▪ 织物经洗涤后不经熨烫而保持平整状态的状能,又称“洗可穿性”,涤纶。
▪ 影响织物免烫性的因素
▪ 一般:纤维吸湿性小的,织物在湿态下的折痕回复性好的、缩水性 小的,织物的免烫性较好。
▪
一般股线织物的耐磨性大于纱织物
▪
混纺纱的径向分布 (让耐磨纤维在外层)
▪ 3.织物结构:
▪
厚度厚,耐平磨。
▪
织物组织:经纬密低 ,平纹耐磨(交织点多,不易抽拔)
▪
经纬密高 , 缎纹耐磨(平纹浮长短,易应力集中)
▪
经纬密:适中。(适当提高,可使纱线紧密——难抽拔,经纬
密过大,又会造成应力集中。)
▪ 4.树脂整理
▪ (5)起拱变形
▪
用以评定织物在服用过程中的肘部、膝部等处的残留变形程度。
第三节 纺织品的耐用性
▪ 一 拉伸性能
▪ 二织物的顶破与胀破性
▪ 1.定义:织物在垂直于织物平面的负荷作用下鼓起扩张而破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