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激性相关障碍及习题

应激性相关障碍及习题


心因性木僵状态:随病情进展,患者对周围环境进 一步退缩,有的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可在长时间内 毫无动作,保持呆坐或卧床不起。虽有时睁眼,协 调眼部运动,但缄默不语。
26
精神运动性(反应性)兴奋为主 的临床表现:
• 表现为激越性活动过多,如兴奋、失眠、 逃跑或无目的的漫游活动。 • 伴有恐惧性焦虑 • 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 震颤、出汗,面部潮红等,显示交感神 经活动占优势。
•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它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annon提出,动物和 人类最主要的身体反应之一便是应激— —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 一只小狗的领地如果遭遇大狗的进犯, 本能反应一定是逃之夭夭,而当它遇到 同样弱小的同类挑衅,就会选择战斗, 拼它个你死我活。
3
战斗或逃跑时,身体内到底发生 了什么变化?
22
发病机理
第三期为长期的重建和再度平衡,其结果是可出 现两者之一的情况,即 一方面为功能的增强及改善水平; 一方面为心理的、躯体的或人际关系的之间的障 碍,并可能趋向慢性化。又称衰竭阶段。若压 力存在太久,应付压力的精力耗尽,身体功能 会突然缓慢下来,适应能力丧失,常出现疲劳、 头痛、胸闷等。
23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性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 概念
应激(Stress):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
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 压力的学术说法叫应激。 在医学心理学,应激是个体“觉察”环境刺 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 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 良的。
2
应激研究
急性应激障碍—概念
按照巴甫洛夫的论点,急遽超强的应激作用 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可以导致兴奋、抑制和 灵活性的过度紧张及相互冲突,中枢NS为了避 免进一步的损伤或“破裂”,则往往产生超限 抑制。 超限抑制属于保护性抑制,在抑制过程的扩 散中,中枢NS低级部位的机能,包括一些非条 件反射就会脱抑制而释放出来,这就产生了皮 层与皮层下活动相互作用的异常形式。
11
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
3、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应激状态时,丘脑下部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因子(CRF),血管紧张素等分泌 增加, 使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分泌增加,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素 (HPA)轴,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2
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
4、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实验证明,在应激状态下免疫细胞功能受到 抑制,使免疫功能下降,可对某些病毒的敏感 性增高,容易引起急性过敏性反应等。 上述的四个(NS、中枢神经递质、神经内 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反馈 调节关系,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调 节应激的反馈网络,共同维持着机体的平衡。
• 抑郁症
– 与应激因素关系不明显,病情有昼夜的节律变换, 有反复发作或躁狂发作史及阳性家族史。
• 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 妄想特点为荒谬离奇、脱离现实、妄想不系统、结 构不紧密、有泛化倾向;此外还存在着情感平淡与 不协调,行为怪异和病程迁延等症状特点。
32
急性应激障碍—鉴别诊断
• 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此时意识障碍往elye将应激分为两类, 良性应激:可以使人振奋,增加动力,带 来益处; 不良性应激:可产生悲痛、苦恼。对不良 应激如不能恰当处理,则可导 致疾病。
7
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
动物实验表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 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生化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相互作用, 影响机体内环境平衡,而导致各器官功 能障碍、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精神障碍等。 面临应激源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机体, 在体内可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内 分泌及免疫机制的变化。
• 生理反应:Hans Selye 是第一个主要从事应激研究的 科学家。他发现,任何问题,无论是想象的还是真实 的,都能引起大脑皮层向下丘脑发出警告,下丘脑再 向交感神经系统发出一系列刺激,引起体内的一系列 变化。 • 这时候,你的心率、呼吸节奏、肌肉的紧张度、新陈 代谢率和血压都会增加。 • 你会感觉手脚发冷,这是因为血液正从你的四肢和消 化系统流向大块的肌肉,准备帮助你进行战斗或跑开。 你的瞳孔扩大,使你的视觉更好。 • 你的听觉也变得更加敏锐。 • 一旦你认为危险已经过去,在你的大脑停止发送危险 信号的3分钟后,战斗或逃跑反应终止,你的生理功能 将恢复正常。 4
8
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
1、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当处于恐惧紧张、愤怒状态时, 整个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引起交感神 经系统的功能亢进, 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功能 紊乱、头痛、呼吸加快而加深、尿频、 血糖升高等现象,对身体各器官会产生 影响。
9
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
2、中枢神经递质系统的作用 在中等强度应激状态时,可见 脑中神经递质NE开始升高,过 一段时间后可下降到比原来更低 的水平。 而在严重应激状态下,则可出 现NE的耗竭。 5-HT也有这样的变化。
20
急性应激障碍—概念发病机理
Kaplan将应激的后果归纳为三期, 第一期为冲击期,当个体遭受应激后,处 于一种“茫然”休克状态,表现出某种 程度的定向障碍和注意力分散,一般持 续数分钟到几小时,这就是本病急性期 临床主要的症状发生机理。
21
发病机理
第二期以明显的混乱,模棱两可及变化不 定为特点,并伴有情绪障碍,如焦虑、 抑郁或暴怒等表现。
• 症状标准
– 病前遭受强烈精神刺激; – 以妄想或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精 神刺激明显相关,而与个体的素质关系较小。
• 严重标准
– 社会功能和自知力严重受损
• 病程标准
– 病程短暂,仅个别病例超过1个月。
31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鉴别诊断
• 偏执性精神障碍
– 与精神因素关系不密切,妄想内容无现实基础,病 程较长,病前人格背景有一定缺陷。
10
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
慢性应激时,持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 (HPA)轴被激活,引起谷氨酸和糖皮质激素 (GC)高分泌造成海马毒性反应,将对机体产 生许多病理反应,也导致病理性的条件反射 (创伤性体验)无法消退,而出现创伤后的应 激障碍。 此外,也可能由于这些创伤性体验过分强 烈,使一些神经递质浓度过高其作用过于持久, 则可产生毒性作用使神经元受到破坏、坏死, 而出现创伤性遗忘或分离性症状。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精神障碍
素质—应激假说示意图
18
一、急性应激障碍—概念
•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以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 刻(1 小时之内)发病。 • 表现有强烈情绪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 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动性特点。而且具有丰富生动的幻觉,以幻视为多见。
• 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情感障碍为主,很少出现意识障碍,精
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是协调的,病程长,常有反复发作。
• 癔症:从癔症的性格特点,症状丰富多变,并具有明显的表演
性、夸张性、做作性、暗示性、躯体转化症状多见及反复发作等
方面可予以鉴别。
33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
•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28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概念
•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Acute Stress Psychosis):
又称急性反应性精神病(Acute Reactive Psychosis),是 急性应激障碍的一个亚型。由相当强烈并持续一定时 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明 显的妄想或严重的情绪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 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一般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 一般无人格缺陷。
13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s):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
(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 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 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 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 碍。
14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 分类
《CCMD-3》 41 应激相关障碍[F43] 41.1 急性应激障碍[F43.0急性应激反应] 41.11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4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F43.1] 41.3 适应障碍 [F43.2] 《ICD-10》F43 严重应激反应,适应障碍 43.0急性应激反应 43.1创伤后应激障碍 43.2适应障碍 43.8其它严重应激反应 43.9严重应激反应,未待定
27
急性应激障碍—诊断
•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 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 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 目性; – 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 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 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 在1个月内缓解。
• 病因: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因素 应激源
人为集体灾难: 个人重大生活事件:剧烈的或自然灾害: 持久的(如人际关系)
个人素质
人格特点: 性格怯懦,固执,敏感多疑,情绪 不稳定或感情用事。 躯体状况: 躯体健康状况不佳,有慢性疾病或 智力低下者等。
17
应激相关障碍——发病机制
精神创伤刺激
15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 共同特点
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0 00 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 流行病学资料
患病率:0.68 0/00(国内12地区流调资料) 性别:男女无明显差异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可见于少年和老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