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尤其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
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展现教师的语言魅力呢?
一、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其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
重要的地位。
从根本上讲,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
有时教师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他的声调来控制学生的注意。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声调如粗糙的晨号声,听着就非常刺耳。
”可见,教师在讲话时必须注意语调的变化,并以此来控制学生的注意。
二、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
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语言,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教师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
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逻辑严密的理性美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达所讲内容和严密地论证论点,必须推理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
教师要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去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征服”学生;那种罗嗦的、自相矛盾的、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
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亿。
四、生动幽默的机智美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魅力的生命。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
”
五、启迪心灵的道德美
启智导学是教学语言充满魅力的重要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问题教学法”中,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
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
启智导学的教学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疏通思路,指引导向,“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
教师应该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而不是把什么都告诉学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
有时是一语道破天机的睿智,有时是一种激起千层浪的灵动;一问一答间有柳暗花明之巧,一言一语恰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心田,一叹一吟都能扣动学生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