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台梭利简介蒙台梭利教育教育课程方案介绍(一)蒙台梭利(Maria Monte ori,1870-1952)是继福禄倍尔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她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创办“儿童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
她撰写幼儿教育著作,开办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而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一、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形成因素(一)方法论:1、她受法国特殊教育专家及医学家依塔德及其弟子塞贡的影响尤深。
蒙台梭利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曾说:她的方法的成功是她10年研究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对依塔德及塞贡40年所做工作做总结。
2、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蒙台梭利成年之际正处于19世纪末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时期,加之其本人曾学医,故除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外,法国昆虫家法布尔,生物学家喀需尔及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对她的影响很大。
法布尔主张从自然环境中观察所研究对象的行为,德弗里提出有机进化的突变理论及昆虫生长的敏感期理论;喀需尔则从生理学角度大声疾呼要重视幼儿教育,这些主张在蒙式理论都留下了痕迹。
3、近代西方哲学与心理学: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宣传“生命的冲动”具唯一的实在,其向上的运动创造精神,也创造生命的形式,在社会历史的问题上,柏格森主张用“个性自由”的“开放社会”来代替“暴力统治”的“封闭社会”。
这些思想都对蒙台梭利产生了影响。
在心理学上,蒙台梭利接受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同的心理学思想,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本能是冲动,强调幼儿来自天生的自发的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此外,他们感官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心理官能,且可以分开加以训练的官能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4、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早年正置身于新教育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
她和新教育许多代表人物一样,接受了夸美纽斯(J.A. Comenius),卢梭(J.J. Rou eau),裴斯塔洛齐(J.H. Pestalozzi),福禄倍尔(F.W.A. Froebel)等人的儿童本位及内发论思想。
5、社会思想:一方面,都灵大学犯罪人类学教授赛塞洛.隆布洛索(Cesaro Lombroso)对她的影响很大,他认为通过适宜的幼儿教育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犯罪现象。
另一方面,受她的老师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吉斯佩.塞吉(Giuse e Sergi)的影响,她注意研究幼儿的习惯。
除上述影响外,蒙台梭利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蒙台梭利在她的一些著作中描绘这一心理特征时,说成是“上帝的恩赐”“自然赋予儿童的灵感”,从而利用宗教神秘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和描述,不仅使人们难以捉摸,而且也是不科学的。
上述学说或观点,有不少是殊途同归或交叉重合,他们既是蒙台梭利教育学说思想渊源,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其儿童观及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二篇:蒙台梭利教育观(一)精神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生理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以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另一个是精神胚胎期或心理胚胎期,是人所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心理胚胎期的开始.心理胚胎期既区别于儿童在母腹中的生理胚胎期,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
蒙台梭利将这种天生的精神开展的本质称为精神胚胎。
在她看来,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在出生后所获得的任何能力都不是遗传所得,而是经过吸收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儿童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
根据精神胚胎的理论,蒙台梭利指出,这一时期儿童从身处的环境开始摄取精神营养以获得独立。
精神的独立不能只靠自然力量获得。
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
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这些都是他们吸收环境的各种要素。
所以蒙台梭利提出教育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让儿童在精神胚胎期获取环境中的一切有利因素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积极的吸收能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
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逐渐得到发展。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
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
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
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
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
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
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首先,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
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次,儿童的心理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因此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包含适当刺激的环境。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蒙台梭利观察到,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吸收是直接的。
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
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
正如蒙台梭利所定义的,“印象不仅仅进入他的心理,而且形成心理。
它们被儿童纳入自己的体内,变成儿童自身的一部分。
儿童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肌肉,用于吸收从周围世界中积累的经验。
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灵。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这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发生在出生到6岁之间,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岁,这时儿童处于无意识吸收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觉和动作探索环境,同时学习所处文化的语言。
儿童会记住这些经验,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不能因儿童的使用需求而有意识地提取。
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把成人心理称作有意识心理,那么必须把儿童(3岁以下)的心理称作无意识心理。
但无意识心理并不一定是低级的。
无意识心理可能是最富于智慧的”。
蒙台梭利举例证明了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当环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人的嗓音。
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
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
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
他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
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
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这些观点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三) 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她在她的幼儿教育中,根据幼儿不同时期不同的敏感期进行不同的教育。
结合“敏感期”的三个要素:①环境中的特定因素;②特别敏锐的感受性;③在特定的期间出现。
我们可以总结儿童“敏感期”的特点即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对环境中特定的因素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性。
但是,敏感期在特定的期间出现是短暂的,这个时期的感受性很快就会消失,然后由其他不同的敏感期所取代。
蒙台梭利将“敏感期”这种现象运用于儿童教育中。
她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及精神等方面都会出现各种不同形态的敏感期。
特别是0~6岁的儿童,他们会受内在生命冲动刺激,以更多的兴趣与热情去吸收周围环境的事物。
在0~3岁和3~6岁的儿童,他们的敏感期有显著的不同。
但这两个敏感期有共同的特征,如会转变、感觉性、无意识等。
因此我们说0~6岁是儿童连贯的成长阶段。
教育者若能仔细观察孩子具体展现的兴趣与敏感反应,再进行科学的引导,孩子的发展速度确实是令人惊奇的。
根据蒙台梭利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我们可以归纳0~6岁孩子所呈现的发展与兴趣的特性是以下九种心理发展的敏感期:(1)秩序感(2~4岁)。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从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三岁时达到高峰,之后便会渐渐消失。
这期间儿童逐渐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他们开始对于物品的位置、时间的经过、顺序、约定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他们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0~6岁的儿童非常重视秩序性,一旦他们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们无所适从,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儿童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儿童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当儿童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这个时期他们厌恶任何人不守约定的行为。
例如:教三区四岁的明明,因父母工作很忙而且工作时间不稳定,所以他会不定期的留宿在幼儿园,只要妈妈说好了什么时间来接他,他就会很安心的在幼儿园,其间从来不哭闹,一切表现都非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