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政治课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当前,在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应变能力差的问题。

这是许多教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应变能力。

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应变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政治及其他各门功课,又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应变能力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因而,每位政治课教师都应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抓好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变能力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主要是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一、理解教材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前提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理解教材。

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前提。

理解通常是指弄懂弄通,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若不理解,连教材中讲的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就更谈不上掌握了。

即使一时死记硬背地记住了,也不能持久,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准确地把握它,深刻地认识它,牢固地掌握它,灵活地运用它。

所以理解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

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选择适当例子,改进教学方法等,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使学生听懂、理解。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应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使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必须依据大纲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内部联系,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认真备课。

突出重点,就必须通过恰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把握难点,就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再进行点拨、归纳。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还要认真批改作业,在作业中发现问题,在自己教学中找原因。

学生理解不透之处,要变换方法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造条件。

二、强化记忆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基础
记忆是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基础,而广博的知识是形成较强的应变能力的重要条件。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要求学生必须记祝只有把知识记得牢,运用时才能随时提龋若脑子里空空如也,当然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这个道理。

我的做法是:教一点,让学生记一点,“随填土随打夯”。

要求学生要把脑子作为“仓库”,把学过的知识贮存起来,而决不能成为“过道”。

同时,要牢牢抓住复习环节,使新旧知识挂起钩来,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也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矗。

记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政治课的记忆不要求像背诗歌那样一字不差。

除基本概念外,对一些问题,特别是较为重要的问题,要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几个方面,总结为几个要点,然后再根据要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记忆的知识才能牢固。

经验证明,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变为能力。

所以,加强理解性记忆,是增强学生应变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训练是增强学生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除其他因素外,与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的训练有直接关系。

为此,在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1.一题多问。

一般来说,学生知识面较窄,一个问题,一变换问法就解答不出来。

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多动脑思考。

为此,可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变成多种问法,使他们适应不同类型的题目。

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变换题目。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题目变换时学生也就能应付自如,自然就提高了应变能力。

2.一问多答。

有些题目的答案虽是同一内容,但因题目类型不同,答题的要求也不同。

如,填空题要求回答准确无误;简答题则要求简明扼要地把几个要点答出即可;综合论述题,不仅要答出几个方面的要点,而且要根据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因此,一问多答,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回答方法。

3.化整为零或聚零为整。

一个较大的题目,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每个方面又是一个小问题。

有时学生只知大题,而对其中包含的小题目却不注意。

有时学生只知一个个小题,而对这一个个小题综合起来说明什么大问题却不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化整为零或聚零为整的训练。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及灵活应变的能力。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师平时要让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

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遇到问题就知道该如何思考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