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信息网络传播权[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著作权法的发展历史,认为著作权法始终处于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予以应战的过程中。
信息络传播权的产生也源于规范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络技术结合而带来的络传播行为的需要。
文章考察了世界上对络传播行为的进行规范的主要立法体例,并针对我国著作权法中确立的信息络传播权规定过于简单含糊的情况,着重对该权利的特点、主体、内容从学理上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信息络传播权立法体例主体内容特点引言科技的发展给法律带来了无尽的挑战,技术始终是促进版权制度发展的催化剂,数字技术为作品复制和传播带来的进步性,就如同四大发明的印刷术相比手工抄写一样的深刻和明显。
是数字络技术的进步性给著作权法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信息络传播权由此而得以产生。
回顾著作权法发展历史,自英国1710年的安娜法案始,著作权法历经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三次重大飞跃。
数字技术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总称,迄今为止,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七十年代中期,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进入数字技术的第一阶段。
著作权领域最先讨论的问题是,个人计算机上的目标程序是不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以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数据库、反向工程、电子游戏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八十年代中期,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得到发展,进入数字技术的第二阶段,多媒体产品和数据库是不是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开始成为著作权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时多媒体技术尚未与络技术结合。
九十年代以后,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络技术结合,数字技术发展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
数字通讯络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硬件设施,而且取决于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等组成的通信内容,即数字化的文字作品和音乐作品、电影作品、软件、多媒体、数据库,等等,可以通讯内容的络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数字技术在络上的应用,使得通过计算机络能把作品讯捷、方便、廉价、容量惊人而且质量几乎完美地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
可以使公众中的成员在个人选择的地点和时间获得作品。
在交互性传输中,信息传输的范围、程度及信息的使用方式是由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共同决定。
这给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版权制度与技术发展之间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每当有一次技术突破的时候,版权制度总是要或迟或早地作出反应。
纵观著作权法的历史沿革,,著作权法始终处于对科学技术的挑战予以应战的过程中。
如何规范作品在互联上的传播行为,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而不致使因特成为盗匪横行的“盗版天堂”,成为了世界知识产权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络传播权问题由此而产生。
早在1994年12月28日,美国发生US vs LaMacchia ——案,一名大学生在互联络上提供秘密的电子公告牌,未经版权人许可,将已出版的、享有版权的商用计算机程序的复制件提供给络上的用户。
1995年在瑞典也发生了类似的案例。
几个学生从ADOBE和儿个其他的出版商那里将为数众多的享有版权的计算机程序下载,送到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技术学院的互联络服务器上,以供互联络上全世界范围的用户卸载和复制。
这种在计算机络上通过数字传输提供作品的复制件的行为,在现行的各国版权法和国际版权公约中,显然都没有现成的直接规范的依据。
对此,目前版权研究界主要有两派意见:其一,将传统的版权领域中的若十概念(主要是复制、发行、出租、公众传播)扩展以对该行为进行规范,该行为或是复制,或是发行,或是出租,或是公众传播;其二,设立数字传输权来进行规范。
第一种意见主张把数字传输的版权意义融入传统的版权制度体系之中,第二种意见主张依据新的数字传输技术而设置专门的权利,即信息络传播权。
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及《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设立信息络传播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终否定了国际社会几种通过试图通过原有权利的扩张解决对络传播进行规范的尝试。
1996年12月2日至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瑞士召开了“关于著作权及邻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经下简称“外交会议”),通过了两个被称为”因特条约”的国际条约,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 Copyright Treaty,缩写为《WCT》,以下简称《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IPO Performance and phonograms Treaty,缩写为《WPPT》,以下简称《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信息络传播权当属于传播权的内容之一。
传播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专有权,是首先由欧盟提出的。
这项提议最终被接受,并写入两个条约中。
不过,就作品所享有的传播权与表演及唱片所享有的传播权,在两个条约中是不相同的。
作品传播权体现在《版权条约》第8条中。
表演传播权体现在《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0条、第15条中;唱片传播权体现在后一条第14条与第15条中。
以下具体分析。
(一)《版权条约》中对信息络传播权的规定《版权条约》第8 条可谓开一代风气之先,为作者创设了一项控制作品在互联上传播的重要权利,即作者的信息络传播权。
该条规定为,在不损害《伯尔尼公约》赋予作者的各项传播权的前提下,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当享有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授权将其作品向公众传播的专有权,包括以公众中的成员个人选择地点和时间的方式,使公众获得的专有权。
《版权条约》第8条是对《伯尔尼公约》确立的传播权保护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该条先是让人眼花缭乱地列举了《伯尔尼公约》的5个条文,涉及6项内容,它们都是伯尔尼公约中有关作者各项公开传播权的规定,《伯尔尼公约》中有关权利人的各项传播权的规定是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的。
由于针对不同种类的作品,不同的传播方式,适用不同的权利,这使得《伯尔尼公约》中的传播权之间存在着一些缝隙,无法完全覆盖络传播这一新的传播方式。
《版权公约》第8条弥补了《伯尔尼公约》不同权利之间的缝隙。
该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不影响伯尔尼公约现在的各种传播权的前提下,将向公众传播的专有权扩展到所有作品种类,成为所有文学艺术作品作者的权利;第二部分明确指出,向公众传播包括在“公众中的成员”个人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所作的传播,从而澄清了交互性的按需传输行为在该范围之内。
这条规定将《伯尔尼公约》中的向公众传播这个概念扩展到络环境中,在《版权条约》中,这一项新权利名称虽然被定为“公众传播权”,但这项权利不仅仅指络传播的权利,也包括其他传统的公众传播的权利。
该条规定的“公众传播权”将作者的权利,实际上包含了信息络传播权这一新权利,集中体现在“包括以公众中的成员个人选择地点和时间的方式,使公众获得的专有权”,虽然因技术中立性原则,这一表述没有直接的包括“络”等概念,但这一表述正是对络传输交互性的典型的概括,这一表述而产生的新权利,即作者互联上传播作品的权利,也就是信息络传播权。
(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中的规定与上述《版权条约》同日通过的《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确立了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这两个邻接权人的信息络传播权。
第10条规定:“表演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以录音制品录制的表演,使该表演可以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第14条规定:“录音制品制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其录音制品,使该录音制品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
”第15条规定:“对于将为商业目的发行的录音制品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广播或者用于对公众的任何传播,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应享有获得一次性合理报酬的权利”。
(三)信息络传播权与传统的向公众传播权的关系《版权条约》继续沿用了《伯尔尼公约》的“向公众传播”这个概念并,将这个概念进一步扩大到络环境下的作品使用,《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中使用的是“提供已录制表演的权利”和“提供录音制品的权利”。
《版权条约》中向公众传播权不仅仅指络指络传播的权利,还应该包括其他传统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这在该条约的第8条中规定得很清楚,这条一方面规定了信息络传播权明确的含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信息络传播权与传统的向公众传播权的关系,即他们都包含在大的传播权之中,但新的权利与传统权利并不交叉,也不得影响传统权利的实施,根据保国实施或者即将实施这两个条约的情况来看,各国依据各自的立法体系,将新权利做了不同的处理。
二、发达国家对信息络传播权的立法模式尽管《版权条约》第8条,《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0条和第14条分别赋予了作者、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信息络传播权,但只是作出了一个极为概括的规定,赋予权利人一种广义的包容各类传播的传播权,并没有为信息络传播权提供具体而明确的权利内容和保护方式,信息络传播权的具体权利内容和保护方式必须由成员国的国内版权法加以解决。
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用自己的权利、结合已有的多种权利,或者创设新的权利来实现对广义传播权的保护。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立法体系,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对这两个条约中的新权利进行了处理,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例,它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模式,对信息络传播权的具体权利内容和保护方式进行了规范,也就是说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技术对。
(一)以美国为例1995年9月发布的《白皮书》建议大大扩张发行权的范围,使作者得以控制在交互性电子络上向公众提供作品和相关权利客体这一行为。
为实施《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美国于1998年10月28日通过了《数字时代版权法》(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允许美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新的版权与相邻权条约,但《数字时代版权法》中并没有采取原来《白皮书》所建议的“发行权”方案,而是以公开表演权和公开展示权涵盖了络传输。
因为,在美国,相当于传播权的是公开表演权和公开展示权,它们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包括直接的通常意义上的表演和展示,而且包括借助任何装置和过程实现的表演和展示 .美国认为,只要将其法律中已有的发行权和向公众传播的权利(公开表演权、公开展示权等)结合起来,就足以覆盖各类传播行为。
最终,美国没有创设新的权利,而是通过法院判例,解释和澄清了权利人传播权的范围,即以公开表演权和公开展示权涵盖了信息络传播权。
有必要解释一下美国的表演权,它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表演作品的“现场表演”。
一是通过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表演音像制品的“机械表演”。
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中,包括《伯尔尼公约》中,“表演权”既具有现场表演的含义,又具有机械表演的含义。
(二)以欧盟和日本为例它们的立法模式是在不改变现有版权权利配置的前提下,赋予版权人控制作品络传播的新权利。
日本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因特条约”不足半年,即由国会于1997年6月10日通过《著作权法修正案》,其主要修正内容是:1)增加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享有对公众提供其表演或录音的权利;2)将著作权人对公众传输作品的权利扩大到对公众提供其作品的范围,3)重新定义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对公众传输的相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