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绩效审计基础内容

绩效审计基础内容

绩效审计基础内容
一.概述
1.1引言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把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增强审计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机关责任追究机制。

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工作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提升到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层次。

1.2绩效审计的含义
审计体系按内容可分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两大类。

绩效审计和效益审计是同一概念,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绩效审计”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现代新型审计概念,虽然各方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在审计实践中也各有侧重,但所指向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展开的,其目的也都是为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绩效审计和效益审计也无本质区别。

《审计法》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六条第四款“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安徽省审计监督条例》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逐步对本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效益审计。

第五十条本条例所称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本级各部门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使用财政资金所达到的效益和效率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活动”。

总之,政府绩效审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公平性审计和环保性审计,其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效率性包含了经济性,追求经济性可能会影响效率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是效果性的前提条件,效果性是统筹效率性和经济性的发展方向,环保性和公平性是效果性的补充,是效果性非经济领域的体现。

1.3绩效审计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准则》第六条“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
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在审计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1.4审计环境
与审计有关的外部因素的总和构成审计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

审计环境制约审计的发展,审计也对所处的环境有反作用。

当时审计能够适应其环境需要时,就可以起到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并失去自身发展的条件。

审计环境的发展产生效益审计,审计是受托经济的产物,效益审计是受托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5审计假设
审计假设定义:为开展审计实践,进行审计理论研究所设立的前提条件或先决条件。

它是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作出的合理的、但仍需证明的命题。

依据这些审计假设,才能确定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审计的过程与方法,审计承担的责任范围等。

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目前提出的审计假设:
(一)前提类假设
1、受托经济中包含有效益责任的内容
2、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管理陈述和数据是完全真实可靠、值得信赖的,不存在有意欺骗和篡改的行为
3、被审计单位无重大违法行为
4、管理的任何方面均不是尽善尽美的,有持续改进的余地
5、被审计单位没有故意的浪费、低效、破坏和营私舞弊等行为,也不存在明显可以改进而没有人去改进的现象
(二)审计行为假设
1、被审计单位效益是可以验证计量的
2、被审计单位现存令人满意的管理控制系统和良好的审计环境排除了舞弊和低效和基本可能性
3、由于被审计单位一贯地认知和遵守“合理效益标志”,被审计单位管理系统能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
(三)审计人员责任类假设
1、如果不存在确凿的相反证据,过去对被审计单位所作出的关于效益因素的结论仍然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
2、所有的效益审计人员都会尽职尽责地开展审计工作,他们所应负的责任同他们的职业地位和形象是相称的
1.6效益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外延上的审计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谁;其二是审计内容或审计内容在范围上的限定,即审计什么。

1.7效益审计标准
效益审计标准即评价审计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

包括效果性标准、经济性标准、效率性标准、良好行为标准、良好制度标志。

1.8我国效益审计模式
根据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在现阶段,我国的效益审计模式,应紧紧抓住资金流程这个主线,重点查处和反映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而不是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估。

当前,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实现效益审计目标,我们必须对效益审计的内容适当加以限定。

根据目前审计工作发展实际,从查处损失浪费入手,容易取得成果,实现突破。

从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看,也都将严重铺张浪费和效益低下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建设及其他领域的损失浪费较为严重,开展效益审计,着重查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投资,及时堵塞漏洞,其效果必然比一般的财务审计要好得多。

二.效益审计程序
效益审计实施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2.1审前准备
●确定项目
●成立审计组
●审前调查掌握项目基本情况,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初步检
查内部控制系统,评估审计风险,分析影响效益的潜在因素,
判断审计范围和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大纲。

●制定方案确定审计目标、重点、内容及审计方法,拟定审
计标准及指标,安排审计组成员及时间计划等。

注:效益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和一般的财务审计实施方案类似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完成审计项目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部过程的工作安排。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应当遵循《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

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编制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五)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六)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编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关内容。

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相关政策;
(二)政府、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的要求;
(三)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四)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