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 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结构示意图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 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 疫力。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 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Leabharlann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等鉴别。
主要表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 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 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 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 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 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历史疫情
1. 第一次较大规模暴发为2007年,发生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3岁
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 2. 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约报告1 万例病例。此后,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个国家流行。 3. 2014年2月智利复活节岛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4. 2015年5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目前估计50万至150万人感染。
并发症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出生缺陷:
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小头畸形
一个巴西婴儿小头畸形的报告,用CT扫描和经 颅超声检查发现,脑部存在广泛的钙化,主要 分布在脑室周边、脑实质、丘脑和基底神经节。 约三分之一病例有细胞迁移异常证据(如无脑 回、巨脑回)。也可见到第二脑室增大、皮质 /皮层下萎缩。一部分病例有关节弯曲(先天 性挛缩),提示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受累。

标本采集
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 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 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14 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 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血清学检查: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 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 阳性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 C6/36 )或哺乳 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 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检测对象: 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伊蚊成蚊和幼虫 病例标本采集: 血液标本采集; 尿液; 唾液
5. 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 有寨卡病毒传播。 6. 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7. 2016年2月9日,我国江西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认识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的一种自限性
蚊媒标本采集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 等其它黄病毒会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 做出诊断可能较为困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
培养可以确诊。起病7天内,如果检测到外周血清中
寨卡病毒RNA阳性可以诊断,但由于RT-PCR阳性窗 比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此阳性 窗之外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