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导论(中药)
三、 •
•
升降浮沉
2.属性及作用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 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 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 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 • 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 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 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
四、
• •
归
经
1.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 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 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 2.确定依据 •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 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四、
归
经
•
3.临床意义 • (1)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 药的准确性。 • (2)运用归经理论,考虑到脏 腑经络间的关系,在临床用药时配 伍应用。
•
• 2、炙 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 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 3.煅 •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 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 (三)火制
• • 4.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 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 法 。 • 5.烘焙 • 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 焙。
一、
•
•
四
气
2.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 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 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 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一、
• •
四
气
3.划分依据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 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 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 •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温性或热性。
第二节
• (二)水制
•
炮制的方法
•
• • • •
4.润 又称闷或伏 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 淋润、洗洞、泡润、晾润,浸润、盖润、伏润、露润、 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体辅 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 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5.漂 将药物臵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 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6.水飞 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 方法。
• • • •
(菊花、旋覆花)
二、 •
• • • • • •
中药的采集
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四)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 熟时采收。(枸杞、山楂) (五)根和根茎类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天麻、 丹参) (六)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 树皮。 (黄柏、杜仲)
彭康
PENG Kang
医学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兼中药方剂学教研室主任 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中国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电话及传真:61648243,61650052(南校区) E-mail: pkang12@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中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 和生产实践。其积累经历了漫长 的由零星、分散而集中、提高的 过程,并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 传播。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存
•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动、 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 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 要因素 。
一、 产
地
• (一)道地药材 • • 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所产 的某种药材,因其生长环境适宜,品种 优良,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历 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大,其质量优于其 他产地的同种药材。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 (四)水火共制 • 1. 煮 •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 的方法 。 • 2.蒸 •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 (四)水火共制 • 3.掸 •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 立即取出的方法。 • 4.淬 •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 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二节
•
•
炮制的方法
(五)其他制法
1.制霜 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 的制品 。 2.发酵 将药材与辅料拌和,臵一定的湿度和温度 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 药性,以生产新药的方法 3.发芽 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 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 。
一、
产
地
• (二)道地药材的影响因素
• 1.自然地理状况:水土、气候、日 照、生物分布等。 • 2.药材品种。 • 3.栽培(或养殖)方法。 • 4.加工技术。
一、
• •
• • • • • • • • • • •
产
地
(三)主要道地药材品种
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续断、川牛膝、川楝子; 江苏:薄荷、苍术等; 广东:藿香、陈皮、砂仁、草豆蔻、高良姜等;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防风等; 云南:茯苓、三七等; 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菊花、禹白附、天南星等; 山东:阿胶、北沙参等。 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 山西:党参。 浙江:白术、浙贝母、杭菊花、杭白芷、台乌药、于白术等; 安徽:木瓜。
4.影响因素
(1)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 (2)配伍 • 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 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 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 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在某些情况下,又 需要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
• •
• •
第四节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 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
一、 四
气
• •
1.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 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 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中药学的性质与任务
中药: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 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 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 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 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 的一门学科
二、
• •
五味
1.含义 指药物的辛、甘、苦、酸、咸五 种味。涩附于酸,淡附于甘。 • 2.确定依据 • (1)药物的滋味。 • (2)是药物的作用。
二、
• •
五味
3.表示药物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 行血等作用。 •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 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 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 •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二、中药的采集
《千金翼方》中指出:“夫药采 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 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 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
二、
• • •
中药的采集
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一)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或刚开花时采收。(益母草、藿香等) (二)叶类 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 的时候进行。(荷叶、枇杷叶) (三)花类 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 (一)修治 • 1.纯净处理 • 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 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 2. 粉碎处理 •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 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 3.切制处理 • 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 规格,便于进行其它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 和调剂时称量。
第五节 • 一、中药的配伍
• •
中药的应用
1.含义 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 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 2.配伍目的 • 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 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 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 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 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五、
• • • •
毒
性
1.含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2.影响因素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 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 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第五节
• • •
毒
性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1)有毒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 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 利用的一面。 • (2)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 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
第二节
•
•
五味
3.表示药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泄指通泄、降泄 、清 泄 。 • “苦能坚”,苦能坚阴,“泻火存阴”。 “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 •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瘢瘕等病证。 •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 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一、
•
•
四
气
4.作用特点
性属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 • 性属温热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