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新技术
二、新工艺及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中药剂型和工艺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 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 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 定。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 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 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 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⑥.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指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 状态等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中的技术。
⑦.包合物技术
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超微型药物载体, 其原料是环糊精(CD)。药物分子被包合嵌 入环糊精的筒状结构内,形成超微粒分散物。
⑧.微型包囊技术
微型包囊技术是利用高分子材料(通称囊 壁),将药物微粒或药液微滴(通称囊心)包 埋成微小囊状物的技术,其制品称为微囊剂。
②.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一是用现代药理研究 模式寻找复方药中的有效成份,并分析其化学 结构,为开发中药制剂提供目标先导化合物。 二是把复方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更有 利于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应予重视。
③.中药及其复方的临床疗效、药理作用的物 质基础肯定是其中的化学成份。 复方的多种功效主要是多成份、多系统、 多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复方化学的研究 重点应根据药理的多指标的结果,分析口服给 药后能进入血液的成份,寻找成份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围绕临床、药理、化学的机制,应该 是中药复方研究最后归宿之一。制剂研究采用 最佳组合的成分及药理和化学研究。
④.滴丸剂
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中药滴 丸剂主要有两类:一是将油性成份分散在基质 中,采用滴制法制备;另一类是将不溶于水、 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份或有效部位, 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由于滴丸载 药量小,因而中药要制备滴丸必须精制,浓缩 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使得滴丸成份明确,质 量易于控制。
常见的分离方法有:沉降分离法,滤过分 离法、离心分离法。 常见的精制、纯化方法有:水提醇沉法 (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 盐析法、离子交换法、结晶法等。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分离和精制的新方法, 如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 速离心法等。
③.浓缩与干燥工艺
浓缩与干燥应根据物料的性质及影响浓缩 干燥效果的因素,优选方法与条件,使达到一 定的相对密度或含水量,并应以浓缩、干燥的 收率及指标成份含量,评价本工艺过程的合理 性与行性。 喷雾干燥是流化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 一种方法。由于是瞬间干燥,所以特别适用于 热敏性物料。
中药提取应用现代技术,提高了提取效率。 中药提取装置,已从敞口直火加热锅发展到夹 层蒸汽加热锅、多功能提取罐,从静态提取发 展到动态提取,从单元设备提取发展到多罐连 续提取……最新推广的逆流罐组提取技术以及 药酒恒温循环提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②.分离与纯化工艺
分离与纯化工艺是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 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将无效和有害组 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得到 药物提取物质。可采取各种净化、纯化精制的 方法,为不同类别新药和剂型提供合格的原料 或半成品、提供纯化物含量指标及制订依据。
1.口服给药剂型 1.口服给药剂型 ①.颗粒剂
中药颗粒剂的研制,是传统中药饮片改革 的一个方面,颗粒剂生产采用动态中温提取、 药渣药液高速离心分离,药液喷雾干燥以及一 步制颗粒等技术,在全封闭条件下使有效成份 提取完全、质量稳定、服用量小,服用方便等。
②.胶囊剂
胶囊剂分硬胶囊剂和软胶囊剂两种;胶囊 内容物包括中药细粉、中药浸膏或提纯物。 近年来,在一般硬胶囊剂制备的基础上, 肠溶胶囊剂、缓释胶囊剂和软胶囊剂的开发受 到重视,能够有效的提高制剂的稳定性,保证 药物的疗效。 中药微型胶囊的研究拓展了新型的中药散 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使得这些常见 的中药剂型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中药片剂尤其是浸膏片,因含大量引湿成 份易受潮,变软、粘结和霉变。挥发油微囊化 以及包合物(如β-环糊精)技术的出现,不 仅可将挥发油包合成粉,便于制粒,而且可减 少挥发油在贮存过程中的挥发损失。
近年来,胃内漂浮片、中药含片、中药泡 腾片等多种片剂发展迅速。片剂在胃内滞留时 间长,持续释放药物有效成份,可提高药物对 幽门螺杆菌的直接杀灭作用,产生较为理想的 疗效。口腔速溶片是一种新型口服固体制剂, 这种剂型的最显著特点是不需用水送服,服用 方便,在口腔内遇到唾液就能够迅速溶解。
3.中药制剂质量的研究 3.中药制剂质量的研究
中药制剂研究必须在处方固定和原料质量、 制备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方可拟订质量标准草案, 质量标准应切实反应和控制最终产品质量。
中药成份复杂,互相干扰,难以找到适合 的含量测定方法。中成药有效成份的含量限度 较大程度决定于药材,而药材的有效成份含量 受产地、采集季节、贮藏时间与条件等多因素 的影响,波动很大。中成药新产品必须有至少 两种有效成份的含量测定或一种有效成份及一 种指标成份的含量测定,并提出一个供参考使 用的要求范围。 中药制剂质量稳定性是其质量的重要评价 指标之一,是确定新药有效期的主要依据。
3.新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3.新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剂型改革与创新建立在新辅料应用的 基础上,新辅料的进展为中药新剂型、新制剂 奠定了良好的条件,推动着中药制剂的发展。
三、中药的新剂型
传统中药剂型的发掘提高是中药剂型现代 化的捷径。应用当今技术加以研究,从中开发 出新技术、新剂型,以去除其显效慢、使用不 便、疗效不稳定、质量不易控制的缺点。中药 复方制剂是中医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多靶点发 挥药效、对症治疗的主要手段。 借鉴现代制剂技术,扬长避短,是中药剂 型改革的主要途径。片剂、胶囊剂、膜剂、滴 丸、滴眼剂、气雾剂、针剂都已成功实现产业 化。
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 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 1).以某一成份作代表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 适合于化学成份比较明确的制剂。 2).生物效应法:包括药理效应法和药物累积 法。前者对于有效成份不明或缺乏适当测定方 法的制剂是行之有效的,但选用的药效指标最 好能反应原方的主要临床功效;后者适用于毒 理与药理效应为同一组分产生的制剂,它只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毒性成份药物动力学过程, 而且由于药量大于临床剂量,有可能导致药物 动力学的改变。
⑤.口服液
口服液是在传统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种口服灭菌液体制剂。 随着中药提浸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剂型服 用方便,质量稳定能包容溶液型、胶体溶液型、 乳浊液型、混浊液型等多种分散体系,适合于 剂量较大的中药复方剂制备的特点,已成为中 药口服液体制剂的主要剂型。
⑥.中药呼吸道粘膜给药剂型
释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药物的体 内情况,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同时测定释放度, 还可为改进配方、选择剂型、制定工艺提供依 据。工艺、设备及原辅料的不同对释放度影响 很大。目前中药制剂一般只有崩解时限的标准, 而没有把释放度作为质量指标,这是不妥当的。
②.标准化
标准化的目的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 的可比性,为“国际化”服务。它主要体现在 以下两方面: ①质量的可控和稳定; ②新药研究的规范化。包括中药有效部位的制 备与化学-药效-毒性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应用。
制备工艺是中药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 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 法进行剂型筛选、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 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 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 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 控和稳定。 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 平。
1.中药制剂的体内化和标准化研究
中药制剂复方与单味并重,探索其疗效的 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研究体内化和标准化。
①.体内化
对中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固体、半固 体制剂)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进行定性和定 量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中药成份复杂,代谢途径不详,有效部位 多不明确,而且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新 的有效成份。
2.先进生产工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2.先进生产工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①.提取工艺
由于中药制剂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 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一般 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 种因素,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应 先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份与药理作用,结合 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份或有效部 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 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 线
冷冻干燥是将干燥液体物料冷冻成固体, 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使物料 低温脱水而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由于物料在 高度真空及低温条件下干燥,故对某些极不耐 热物品的干燥很适合。
④.制粒技术
流化床制剂技术一步制粒的特点可大大减 少辅料的用量。浸膏在颗粒中的含量可达50% -70%,颗粒在沸腾状态下形成,表面圆整, 流动性好,成品质量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中药制剂新技术
一、中药制剂的研究
传统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 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很多精典名 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 决,如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固体制剂吸 湿性强的问题。中药新剂型制剂仍很少,中药 制剂体内代谢规律掌握太少,使中药制剂体内 过程的评价和给药方案的制定缺乏依据。
提取溶剂技术的进步,现代各种有机溶剂 的应用,使药中的各种有效成份经不同的溶剂 处理得以充分提出;新的方法如二氧化碳超临 界提取也已开始应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研究 与生产中;随着层析载体如硅藻土、氧化铝、 活性炭、硅胶、聚酰胺、纤维素、离子交换树 脂、大孔吸附树脂以及凝胶等的出现,各种层 析方法也相继问世。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将有 效成份进行分离,还可以对所分离的组分进行 初步鉴定;现代分离分析仪器的出现,使得中 药制剂质量又提高了一步。
③.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