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观江城子翻译与赏析

秦观江城子翻译与赏析

秦观江城子翻译与赏析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译文] 远处的一江春水流淌不息,如果用泪水可以排解忧愁,恐怕我需要流的,不止 这一江春水…… [出自] 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 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1)西城:指汴京西郑门一带,多种垂杨,金明池在其西北。

系归舟:指 杨柳而言。

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离别。

”晏几道 《梁州令》:“南楼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

”“西城”三句:写看见早春柳 丝轻柔,触动自己的离恨,因而流泪不止。

(2)朱桥:指金明池上朱漆桥梁。

《东京梦华录》卷七:“西去数百步乃 仙桥, 南北约数百步, 桥面三虹, 朱漆阑楯 (shǔn) ”。

碧野朱桥: 指游乐之地。

(3)韶华:青春年华。

(4)便做:便使,就使。

译文 1: 早春的西城外, 杨柳如丝般的轻柔, 牵动游人离别的忧愁, 扑簌簌的泪难收。

还记得当日多情,曾为情郎一系归舟。

碧野红桥边的踏青泛舟已成过去,如今感 伤人不见,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时光不会为少年停留,离恨悠悠绵长,简直是无止无休!柳絮飘飞的 落花时节,我又登上了江楼。

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变做泪水,也流不尽我这 无尽的离愁! 译文 2: 春风拂动,西域的杨柳百般柔美,让人不免想起曾经的温柔,以及无可奈何的


离别,继而泪水夺眶,身不由己. 还记得当年在这柳树下为归来的你系上船绳,绿 的田野,红的桥,一切都历历在目,可惜再也找不到你的影子.只有这里的水依旧 流淌. 年少的人啊,浪费了多少美好时光,只知道无缘无故的哀叹惆怅. 在柳絮漫 天,花落缤纷的时候,登上高楼远眺,远处的一江春水流淌不息 ,如果用泪水可以 排解忧愁,恐怕我需要流的,不止这一江春水…… 赏析一: 此词写贬谪之哀情。

绍圣元年(1094)春,秦观坐党被贬,行前重游西城金 明池、琼林苑,触景生情,忆起当年游园,不禁悲从中来,遂有感而发。

上片由 杨柳弄柔引动离愁,并进而追怀往事。

当日西城宴集,碧野朱桥,群贤毕至;而 今物是人非,只有流水依旧。

下片感叹韶华易逝,徒留悲恨。

远行之际,登高一 望,只见飞絮飘飘,更添愁怀。

结句以春江喻泪、喻愁,愁情难堪,愁恨难忍, 愁思至极。

此词乃少游人生转折时、创作转折期之作,不似前期身世之感的艳情 别绪,又不似后期贬所之作凄厉悲愤,忧伤绝望,其婉曲深沉的特点耐人寻味。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

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 引 起对往事的回忆, 抒发暮春伤别之情; 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 到“飞 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

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 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 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 意中。

“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以下写因柳而 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这里 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 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

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 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

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 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 又特别善感的缘故, 所 谓说“恨悠悠, 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 “水空留”唱和 了一次。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 “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 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 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 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 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 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 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赏析二:


这首愁情词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由春愁、离恨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 嗟卑之愁, 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浓缩在一首词中了, 很富表现力和艺术 感染力。

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尤末句,其却仍“流不尽,许多愁”!极尽夸张 之能事。

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 又翻出一层新意,表达出想排遣忧愁而不可能的无限烦恼。

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 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抒发暮春伤别 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 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词的首句渲染出一片萧索凄凉的氛围, 眼前仍是碧野朱桥, 可佳人不在,落花流水无情,春见杨柳无意。

无情不似多情苦,昔日朱桥相会, 萧瑟琵琶,此情此景,哪堪忆?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 意。

因为这柳色, 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 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 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 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 泪难收”。

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昔日话别 之地。

两人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几个波折,诉 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

美好时光不愿停留,此恨几时休,“草木也知愁,韶 华尽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更对时光匆匆有几分怨恨。

过片“韶华不为少 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 又特别善感的缘故, 所谓说“恨悠悠, 几时休?” 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 “水空留”唱和了一次。

“飞絮落花时节一 登楼”说不登则已, “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 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 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 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 浸感情的洪流中。

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 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

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 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 飞絮嫁与东风,春不管,落花吹堕北风中;鸟梦痴痴,花魂默默,似乎所有 好风光尽随她归去。

胭脂泪,留人醉,哪怕一江春水全,化作别离情绪,依然流 不尽伤悲。

“只有在高楼之上慨叹人生长恨水长流。

独处江南, 蝶舞天涯共此时, 将满心愁苦寄予风景,春色也便香消,翠叶列,愁起绿波间,韶光共憔悴,一切 不堪看,清欢有味,分别无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词写 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 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 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 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 省略或者说是 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 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 很


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