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45期)试论会计目标与我国的企业会计目标●雒京华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会计主体,通过核算反映和监督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为会计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
现代社会的典型企业组织形式是出资人按出资比例向企业投资,而将企业交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股份制公司。
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经济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从而导致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分离。
这种因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或相对分离而在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的关系,通常称为受托责任,它是现代企业组织的核心,也是联系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纽带。
一、会计的目标会计的目标是人们从事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如果把会计定义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那么,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
因此,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是会计应输出什么信息问题。
西方理论界对会计目标的看法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应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以客观信息为主。
这是站在委托者即公司的股东、债权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关心的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是否改聘公司经理或撤回权益、收回债权作为决策。
会计能否达到这个目标,是与会计能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个反映的职能相关的。
它认为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形式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强调会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制度及会计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而决策有用学派则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是站在可能的投资者、顾客——或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的角度看,他们关心的是信息的客观性和决策的有用性,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则是由会计系统是否有输出决策有用信息所决定的。
它认为会计目标是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以信息使用者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非会计制度。
会计目标有以下三个特征:11客观性。
会计目标是自从会计行为产生之时起,就已经存在的,人们对它的表述只是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揭示其本来面目。
21多元性。
会计目标是一个多元的复数群,这为导向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实现会计目标带来了复杂性,要求我们既要了解其共性与特性,又要弄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并通过有效的分解与组合,科学揭示不同阶段的会计目标。
31层次性和系列性。
层次性是指会计目标各构成要素内在的横向联系网络;系列性是指会计目标各构成要素内在的纵向联系网络。
在不同阶段划分不同层次和系列的会计目标,有利于会计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
会计目标是由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系列的目标所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这一个体—66—系包括会计根本目标、基本目标、质量目标和特定目标。
11会计的根本目标。
会计作为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目标从属于企业目标,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反映了各管理系统的共性要求,规定了会计系统的根本目标。
21会计的基本目标。
与会计的根本目标不同,是会计根本目标在会计中的具体化和展开,反映了会计系统的特殊性。
会计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提供微观经济组织——即企业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和分配过程的观念货币信息。
另一方面直接运用这些信息实行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会计控制。
在市场条件下,为了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和获取最大利益,投资人、债权人借助于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的需要,因而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目的。
正是受托责任关系才能使投资人、债权人有权要求得到信息,经营者也才有责任提供信息;同时,会计信息的决策有时受到市场经济是否发达,投资人有无必要和可能性以投资方式表达意愿的制约。
因此,会计最基本的目的还是在于反映财产的受托责任。
31会计的质量目标。
会计的质量指标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会计信息质量目标,二是会计控制质量目标。
会计信息质量目标又包括前提性、可靠性、相关性和协调性等。
前提性是指货币量化性和经济性等;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是否能够真实、明晰地反映经济对象和事项,包括客观性、全面性、清晰性和可验证性等;相关性是指会计人员提供的经济信息必须与经济决策是相关的,包括及时性、重要性及反馈性等;协调性是会计信息前后期可比,与其他信息可以配合,包括可比性和一贯性等。
会计的控制目标又包括配合性和有效性。
会计的质量目标是会计信息和会计控制有用程度的保证和衡量标准,是会计目标联系会计准则的中介。
41会计的特定目标。
会计的特定目标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于会计的基本目标在各个环节、各个具体过程和各个方面中而展开的。
从会计反映过程看,包括会计确认目标、会计计量目标、会计记录目标及会计报告目标。
从会计反映对象的不同侧面看,包括财务会计目标、社会效益会计目标、预测会计目标、决策会计目标、责任会计目标等。
二、我国的企业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企业会计系统运行所希望达到的未来结果。
企业会计目标只有置身于企业的环境中去考察才有意义。
我国会计的目标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通常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的微观个体。
没有企业的微观个体,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整体。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好坏、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但政府通过一定的调控和管理措施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节,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非常必要的。
国家作为资源的托管者,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借以了解企业使用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状况;从宏观上调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监督企业遵守国家法令、政策、有关制度的情况等。
在我国,宏观经济决策所需的大部分信息来源于会计信息,没有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对国民经济—67—作出准确的判断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甚至可以说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的信息系统,会计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进行合理的决策,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
企业为了充分利用或控制其经济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掌握会计提供的相关信息。
11预测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
企业决定是否从事某一领域或某项产品的经营活动,主要来源于对企业未来收益的估计。
这类信息主要包括有关收入、成本及预计创利额,以及如何准确测算企业未来资金占用、耗费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信息。
管理者可借此类信息决定企业的经营目标、领域、发展方向和规模,选择筹资、投资的方式、方向及时间。
21调控企业经济运行的相关信息。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沿着设定的目标健康运行,企业资源耗用状况、成本费用水平、利润实现优劣等项指标,均有赖于会计系统提供的相关指标进行考察评价。
企业经营管理者可借助此类信息,作出相关决策,调控企业的经营活动。
31评价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绩效的相关信息。
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推行责任成本核算,需要严格评价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以考核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状况,为此,需要会计系统充分并及时提供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权、责、利的实现情况的信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是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会计要为企业有关各方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所必需的会计信息。
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一个追求盈利的经济实体,必须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并获得与拓展企业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组织的角色,在不断调整其社会形象的前提下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
如在解决就业,提供社会福利,降低全社会资源耗费,防止环境污染等方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之中,其生产经营活动与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职工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企业的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需要了解企业资产的保管、使用等情况,监督企业有效地运用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债权人出于自身债权安全的考虑,也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政府为了维护经济发展正常的经济秩序,为了取得财政收入,也需要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
由于这些利害关系方面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上这些要求都只能通过会计上所提供的信息来得到满足。
总之,会计目标直接体现着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是会计发展的原动力。
它的涉及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
而企业的具体目标是会计基本目标在会计工作当中的具体化,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对会计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进一步研究会计目标,对于构建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11武雁淳、李光亚:“浅论成本控制”,《经济问题》,1996年第6期。
21王孝忠:“论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