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便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真正实现丹棱县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化和现代化,为搞好丹棱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工作,受丹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丹棱县城区开展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2 测区概况1.2.1、丹棱县位于盆地西南边缘,隶属眉山市,地理位置东经30’00’-30’01’,北纬103’30’-103’34’.属浅丘地形,测区相对高差约40M.1.2.2、丹棱县属亚热带陆性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298mm。
冬季最低气温0℃左右,霜雪少,冬季早晚多有雾。
1.2.3、丹棱河将县城化分为南北两城区,城区交通发达,南环路、人民路、关帝路、育才路、新北路、新南路、同心大道、为县城干道,主要交通要道省道106,县道丹蒲路(丹棱至蒲江)。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开展。
1.3 作业围及作业时间1.3.1、作业围:西北边以省道106为界,东边以正南北向的关帝路为准向东平移1km.南至王家山,郭山扁山脚.约7KM23.测区已有资料3.1、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东,曾家山二个三等点成果。
以上两点均为1954坐标系,1956黄海高程系。
3.2、1∶10000地形图。
4.地籍平面控制测量4.1系统选择本次城区地籍测绘平面控制坐标系采用54坐标系,高程采用56黄海高程系.4.2控制测量本次工程在平面控制部分以基东,曾家山为依据建立GPS E级网,城郊利用RTK技术发展图根控制,城区在GPS E级网基础上加密Ⅰ、Ⅱ级导线(网),Ⅰ、Ⅱ级导线点的密度必须满足地籍测量的要求。
4.2.1、控制网布设方案根据测区现有的GPS点的分布和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情况;根据测区建筑物分布密度情况,在房屋较密集地区布设二级电磁波测距导线。
导线网的结点一般应布设在重要的交叉路口上,导线图形可布设成附合导线、单结点、多结点网等形式。
4.2.2、控制点的命名、编号一.二级导线点编号用罗马字表示。
图根点编号前冠以“N”。
4.2.3、控制点的设置控制点按“城市测量规”中的要求埋设永久性标志。
一.二级导线点在软质地面上埋设标石,标石规格为(12cm×20cm×40cm)的混凝土标石,中心标志为Φ1.2cmו20cm的钢筋,其顶部刻“+”字叉;在坚硬铺装地面,用钢钎在地上打成20cm×20cm见方的小槽,中心埋入Φ向6mm×100mm的水泥钉。
导线点埋设时,标石面或钢筋顶部不允许高出地面太多。
标石面露出地面应小于5cm,钢筋应平标石顶面。
房顶标志根据“规”建筑物上标石的设置规格和方法进行。
同时在各点位附近明显固定的地物上,用红油漆书写点号及点位的指示方向线,标注相关距离以便查找和永久保存(书写时注意字体整洁和城市环境卫生)。
电磁波测距离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②、电磁波测距的各项限差和要求按照本设计书后面的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规定执行。
③、电磁波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在使用前应按“城市测量规”第2.4.2条有关规定进行检验与校正。
电磁波测距的距离、垂直角和气象元素等的各项限差和要求按照本设计书后面的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规定执行。
为了减弱点位对中误差对测角、测距的影响,导线测量应采用三联脚架法。
记录采用手工记录。
控制测量平差计算:一.二级导线采用清华三维严密平差软件进行计算。
4.3、高程以基东三等点为起闭依据.4.3.1、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Ⅱ级导线点用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其高程;一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如果Ⅱ级导线点的高程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则其高程只供一次附合图根导线作高程起闭点用,不再以此一次附合图根高程发展二次附合图根高程导线。
高程与平面控制同步施测。
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有关技术规定:4.3.1.1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注:1、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单位:公里。
2、D不应大于1公里。
L的长度对于四等不得大于15公里;对于五等不大于7公里。
3、各边垂直角均应对向观测;四等使用Ⅱ级测距仪往返测距各一测回,五等使用Ⅱ级测距仪单程测距一测回。
4、测距边应进行加乘常数、气象数据的改正,垂直角两差及倾斜改正。
5、边长的高程归化面为300米高程面。
4.3.1.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记录使用手工记录,平差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
4.3.1.3、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①、一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采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起闭于四等水准点(四等GPS点、Ⅰ、Ⅱ级导线点),二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采用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定,起闭于五等以上的水准点。
可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结点网的形式。
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注:〈1〉、L ── 为路线总长(以KM 为单位);〈2〉、S ── 为边长(以KM 为单位);②、图根支导线的高程测定可以不闭合,但其技术要求均与图根附合高程导线的测定相同。
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图根点的垂直角可单向观测一测回,变动棱镜高度0.2米以上后再测一次,高差较差不超过0.4×S 米(S 为边长,公里),则可取用中数。
4.4.图根控制测量图根点是直接用于测绘地籍图,确定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依据。
在城市平面控制测量的各等级的控制点之下加密完成。
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GPS(RTK) 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技术要求按现行的《规》执行;也可采用图根附和导线的方法,但附和的次数不宜超过两次,在个别极困难的地区可以附和三次。
局部地区可采用支导线、光电测量极坐标法和交会法等方法进行。
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的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以能满足地形、地籍图的细部测量为前提。
开阔地带的图根点的密度:(点/km 2)城市建筑区以及地形复杂、隐蔽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大图根点的密度。
图根光电测距附和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注:1、n为图根导线的测站数。
2、一、二表示图根附和导线是第几次附和。
如果采用支导线的方式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则支导线的长度不应大于300m,支导线水平角应该施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一个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的圆周闭合差都不应大于±40″。
4.4.1、选点、埋设图根点的点位选取应有利于界址点的测定和野外数字化测绘地籍图。
图根点可采用临时性标志,一般选用木桩、水泥钉或刻痕等。
当测区高级控制点稀少时,应适当的埋设标石,每幅地籍图应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埋石图根点。
埋石图根点应选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导线上,并应该保证至少与另一个点(埋石点或高级控制点)互相通视,以满足以后城市地形、地籍图的修测、补测的需要。
4.4.2、观测图根导线测量使用动态GPS(RTK)或电子全站仪,记录:动态GPS(RTK)仪器自动记录,全站仪手工记录.图根导线控制测量时应观测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
水平角的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20″,垂直角观测值的相互较差不得大于±25″。
距离采用单程观测图根控制导线前进方向的边长,每测回读数较差不得大于±10mm。
每测站观测完毕后,立即计算水平角、垂直角。
如果发现超限,应立即进行重测。
重测记录应计入手薄。
4.4.3、平差每条图根导线观测完毕后,应对整条图根导线进行导线方位角、坐标闭合差计算。
如果发现超限,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图根导线的平差可以采用近似平差软件计算。
角值取至秒,距离值和坐标取至毫米。
4.5.资料提交在丹棱县城区地籍调查工作开展之前,由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交以下控制成果及资料:国家等线点的点位坐标和点之记和城区1∶10000地形图。
5、权属调查本次地籍调查要求利用已有的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及变更登记的权属调查资料。
登记资料出现重复的,以最新的登记资料为准。
对发证资料与现状发生变化情况的判定及其处理方法由县国土资源局指定处理.5.1.地籍编号编号分为三级,分别为街道、街坊、宗地。
5.1.1、街道划分和编号:街道的划分在丹棱县国土资源局的统一组织下实施,以丹棱河为基础划为南、北两个街道。
街道编号采用罗马字表示。
从Ⅰ开始,按顺序依次编排。
5.1.2、街坊划分和编号:在街道划分后进行街坊划分。
街坊是由道路、河流等其他线状地物封闭的地块。
原则上按自然街坊划分地籍街坊,当自然街坊面积较小、宗地数量较少时,可以将几个自然街坊划分为一个地籍街坊;反之也可以将一个自然街坊划分为几个地籍街坊。
街坊编号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按1、2、……依次编定。
5.1.4、宗地编号:宗地是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从“1”开始向后顺序编号。
通过以上编号后,一个完整的地籍编号为:街道号+街坊号+宗地号。
如: 1-3-15。
一衔道,3街坊15号宗地.5.1.5 制作工作底图对测区先进行1:500地籍图测绘、采用全站仪数字化进行测绘,以形成现势性较好的图件,利用这些图件进行权属调查,再根据权属调查结果编制地籍图。
5.1.6 预编宗地号调查人员实地调绘,将封闭地块逐一用铅笔标注在工作底图上,并注明编号。
当一个地籍街道或街坊全部勾绘结束后,对街道或地籍街坊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统一预编宗地号,并将该编号标注到地籍调查表上。
为了方便工作和减少编号的错漏,最好将工作底图拼接成街道或街坊岛图,然后在岛图上采用“弓”型统一预编宗地号。
5.2.宗地权属调查5.2.1、调查人员在工作底图上将已有登记资料的宗地划分出来并实地检测。
对因城市规划道路、河流堤岸等改扩建且已完成所涉及的宗地,临规划道路、河流等方向的权属界线,依据相关资料重新确定;对未完成规划道路、河流等改扩建工程所涉及的宗地,权属界线的确定以现状为准。
因其它原因发生变化的,实测现状,按原已有登记资料确界。
5.2.2、对未进行过登记的宗地,简单调查宗地相关属性(如使用者、座落、用途、宗地四至等),按现状预定界址点并实测,在图件上用界址线封闭。
5.3.界址认定的要求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核心,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5.3.1、对未进行登记的宗地,如相邻方已登记发证,界址点、界址线的认定以相邻方发证资料为准;相邻各方均未进行登记发证的,由调查人员现场了解、核实,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界址点、线的认定,宗地相关属性入库,待该宗地使用者进行登记时再确定。
5.3.2、针对所有宗地:采用以街坊为单元按序编号,宗地界址点的编号前冠以大写字母“J”,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从“J1”开始顺序编号。
5.3.3、宗地划分的原则:(1)一般具有独立使用权的,界线清楚的地块划为一个宗地;(2)对大中型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以及特大宗地用途明显不同,且不同用途土地面积较大,利用类别界线有明显的线状地物或者有独立核算的单位(有法人代表或具有申请法人代表的资格)的情况时,可划分若干个宗地,确定权属界线,并求出宗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