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 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

因此,教学中板书、挂图、实物模型大小、教师声音高低都要适当,便于学生看清听明。

2 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停顿,板书应注意康健布局和排列顺序。

3 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制作教具,绘制图表、演示实验、板书等要怎大对象与背景差别。

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知道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使人的感知更迅速、完整和准确。

因此,直观教学中,教师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语结合。

5 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是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

提高直观效果。

6 根据感知的活动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尽可能变静为动。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特殊形势和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力具有: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复杂性、精确性。

观察力的培养: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个2 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3 引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4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记忆过程的规律:(Ps:尚未找到准确答案)记忆规律应用:1 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2 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3 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4 合理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多样化,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学习(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2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和图标所标志的意义3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4 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活动(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地、概括的反映,他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品质:1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3 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4 思维的创造性5 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 加强语言训练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5 加强学生解决世界问题的锻炼(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 问题的表征2 心理定势3 迁移影响4 功能固着5 动机强度6 人格特征(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则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的强度或紧张度,他是心理活动聚焦于所指向的事物,使反应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的程度。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 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2 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 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2 培养间接兴趣3 合理组织活动:a.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b.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c.适当的提问。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s:具体内容涉及过于广,这里不做概述)皮亚杰以运算为标志,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感:世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Ps: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育教学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Ps:培养=发展?)1 建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2 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的理智感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Ps:约等于学生情绪、情感的教育?)1认知调节法2 合理宣泄法3 理智调节法4 注意转移法5 幽默法(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Ps:暂时只找到下面答案,具不确定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1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2 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 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4 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 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3 爱和归属的需要使人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好友、最求爱情的需要,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与教育(Ps:未找到)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种类: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学生的兴趣与教育(Ps:未找到)(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的类型:1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分为能力、才能、天才。

2 按能力的结构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 按创造程度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 能力类型的差异3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测量:1 智力测量:最早的智力量表——1905年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应用最广泛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Ps:简称S—B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 特殊能力的测验:国际上主要有:音乐能力的测验、美术能力的测验、数学能力的测验、文书能力的测验、机械能力的测验、飞行能力的测验。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 遗传因素2 环境因素: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3 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学生能力的培养:(Ps:未找到)(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即人的脾气、秉性、性情。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气质与教育:1 对待学生要克服气质偏见2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3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4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5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结构:1 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4 性格的理智特征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家庭。

、学校教育。

、同伴群体。

、社会实践。

、社会文化因素。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的教育意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Ps:海峡观点)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Ps:中人观点)加涅学习分类:1 学习层次的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 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即“知识”;智力(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3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