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漫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作业:阅读下面漫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 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从整幅漫画立意:
冷嘲热讽之风容易盛行,社会需 要培养正气,弘扬正气。
从警察的角度立意: 要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道 德的天空。 要保护宝贵纯洁的童心。 从孩子的角度立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 行善不分大小。
当代中国更是不乏教子有方的父母。 钢琴王子朗朗,台球神童丁俊辉,世 界乒乓球冠军刘国梁,在他们走向成 功创造辉煌的道路上,睿智的父母们 既顺其自然,尊重他们的选择,发展 他们的特长,又适时地引导,及时地 鼓励,不遗余力地支持。正是这些尊 重个性,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的明 智之举,给我们的民族培养出了众多 的耀眼的世界之星。(4-3正确教育孩 子举例三:当代中国,尊重个性,发 展特长)
弦外之音
夸张处
寓意
现实
观点
寓意
①批评某些不学无术,却喜欢摆 架子的人; ②赞扬具有真才实学,却谦虚谨 慎的人;
一、表意
漫画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
找对象、定主体 抓细节、辨特征 理关系、找联系
1、看画面
2、品文字
标题பைடு நூலகம்
画中字
二、寓意
作者的感情倾向:批评、讽刺、赞扬 由画面到生活(引发):对接本体
把握寓意是关键
高考材料作文类型:
漫画类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指导
寿光五中高二语文组:慈兆敏
漫画
往往从 当前时事或生活事态 中取材,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它常常通过 夸张、比喻、象征 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多以讽刺为主) 某些人和事,使观赏者在深沉的微笑中得到 启迪。
㈠漫画的特点
1.有针对性 2.捕捉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七、例文展示 题目:人才不是砸出来的
有这样一幅漫画:为父者,不辞辛苦爬 大树;为母者,不怕劳累高举篮筐,篮筐内 是满满的大大的苹果。二人配合默契,狠砸 在树下读书的儿子。父亲一边砸儿子,一边 还念念有词:“不信把儿子砸不成牛顿第 二。”(1、引述材料)
相信看过此画的人一定会忍俊不禁, 笑弯了腰,笑岔了气。笑过之后呢?笑 过之后,便不得不深思了。细想想:这 对父母啊,为了孩子成材,用心可谓良 苦!但培养孩子,只有良苦的用心就够 了吗?不够,远远的不够!望子成龙要 根据孩子的情况,一味强求只会害了孩 子。人才不是砸出来的,人才的培养关 键是科学的方法啊!(观点)(2、分析 材料,提出观点。点题)
阅读下面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
不信把儿子砸不成牛顿第二
审题分析
第一步:概括述画面内容
一个小孩子正在树下读书,他的父 亲爬到了大树上,他的母亲把满满一 筐苹果递到他父亲的手下边,父亲把 一粒一粒苹果砸向儿子的脑袋,心中 想到:不信把儿子砸不成牛顿第二。 儿子被砸的哇哇乱叫。
从喷口水者角度立意: 不要让善举淹没在口水中。 愤世嫉俗者,可以休矣。
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漫画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对理
论照抄照搬、不知变通的人。
寓意:告诫人们不要眼睛朝上,要脚踏实 地,在摸索中前进。
3.看漫画的语言文字。
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 语言文字。画中的语言文字,往往言 简意赅,画龙点睛,对我们来回漫画 的寓意很有帮助作用。因此,我们在 审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 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 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 画寓意的金钥匙。
漫画内容
现实
标题
寓意
观点


寓意:讽刺不接受新事物的人。
2.看漫画的画面。
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 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 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 分析漫画的画面是审题的重要环节。 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简洁,漫画画面上 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 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 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这样才能全面 领会漫画的寓意。
画中字
寓意
现实
观点
这幅漫画讽刺 了那些“这山望 着那山高”,只 知羡慕,不能脚 踏实地把握自己 位置的人。
4.看漫画的夸张、变形之处。
夸张是漫画的重要表现手法。漫画 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 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达到发人深 省、引起观者共鸣的目的。因此,我们 在审漫画题时,还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 张变形之处。夸张变形之处往往就是漫 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 所在。
正面立意:
职责大于私欲
判断对错: 作者感情倾向:赞扬 立意:赞扬老鼠聪明,善于想办法。 错误类型:题意理解不准,主旨把握有偏差 出错原因:仍是观察不够全面,因为没有注 意到标题《重视》,即说的是作 为猫应该重视的是什么,不应该 重视的是什么,导致在抓画面主 体对象时,把老鼠作为主体对象 来立意。 改进措施:观察全面,注意画中字; 分清主体对象。
三、确定立意
• 1、由结果推原因 (揭示事件的本质) • 2、由图画到生活 (把握漫画的寓意) • 3、选角度定立意 (符合题意彰显个性)
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问题: 1、题意理解不准,主旨把握有偏差
措施:在理解画面义时,学会找联系、 抓主体 2、缺乏联想、想象的能力,就画说画。 措施:留心生活,关注时代热点、注 重积累,培养联想能力,揭示 内在的寓意。 3、混淆单幅画面和多幅画面 措施:单一画面:看关系、找联系; 多个画面:作比较、看变化。 4、多种立意,选点偏颇 措施:从画面整体考虑立意
写出下面漫画的寓意:
表意
找对象:猫、盘子里的鱼、偷粮食的老鼠
鱼是放在盘子里的,可见不是抓来的,而是送来 抓细节:
猫的职责是抓老鼠,但因为一盘鱼摆在面前,就 理关系:
对偷了粮食逃跑的老鼠视而不见,只盯住了鱼。
寓意
作者感情倾向:否定 由画面到生活:
抓老鼠喻职责, 鱼比喻利益、诱惑甚至贿赂
立意:
当有人把能满足自己私欲的利益送到自己 眼前时(受贿),就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职 责。职责和私欲孰重孰轻?作者告诉我们: 不能为一己私欲放弃自己的本职。
课堂操练
认真审读下面的漫画,弄清其寓意,联系 现实,确立最佳立意。
表意
找对象:一锅茶叶蛋,一摞教科书,一张宣传报。
抓细节: 理关系:
宣传报上有错字;小文盲,生意好 书烧了煮茶叶蛋
寓意
作者思想感情: 否定 由画面到生活
书—知识;蛋—利益;书被烧、错字连 篇—知识贬值;读书真的无用吗?知识 真的贬值吗?批评社会上“重钱轻文” 的现象。
两千多年前的孟母是聪明的。面对 年幼的孟珂,目睹无知效仿,她不是 束缚,不是管制,更不是逼迫。她深 知环境育人的道理,采用的是疏导引 导的方法。她接连搬了三次家,终以 学宫为邻,而孟珂“乃设俎豆揖让进 退”,刻苦攻读,学问、修养、思想 名冠天下,成为继孔圣人之后的“亚 圣”。孟母三迁,成就了孟珂,也成 就了教子有方的美名。(4-1正确教育 孩子举例一:古代中国,疏导引导)
人才不是砸出来的。(点题)可是,我 们的父母中偏偏有不信这个理儿的。为了让 孩子长大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 家长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有时使用的 方法几乎达到了摧残生命的地步。他们不问 孩子的爱好,不管孩子的特长,一味让孩子 按照自己设计好的人生路线前行。从某种意 义上讲,孩子成了父母意愿、梦想的实践者。 没有了个性自由的孩子怎能够成为有个性的 人才呢?这样做只会导致人才没有个性,国 家没有个性,民族没有个性。没有了个性, 国家就没有了希望,民族就没有了希望。(5、 分析错误教育的后果)
3.运用变形、夸张、比喻等手法
4.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效果
㈡漫画的构成
注释(可以没有): 是对画面情景的 提示与注解。 主体:是画面各 “因素”构成的情 景; 标题(可以没有):即题目,往往告 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审题步骤:
1.看漫画的标题。 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 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 题。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首先要 看漫画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 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 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
画面
细节
寓意
现实
观点
示例: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弄清画面内容
此漫画大体由三部分组成。画的右边是一个 坐在草地上的人,戴着金丝眼镜,双手捧着一本 书,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身体左侧放着一个盛 满水的桶,还有一根钓鱼竿。 画的左边是一口井,下部由砖砌成圆形,上 部是个呈六角形的井口,钓鱼竿的一头拴着一根 线,伸入井中。画的下面写着:“书上说,鱼儿 离不开水”。
第二步:找出图画的寓意
望子成龙要根据孩子的情况, 一味强求只会害了孩子。
第三步:思考问题

• 1、这则图画反映了社会上的什么问题(现象)? • 教育孩子的问题。 • 2、这则图画反映的社会问题(现象)有无不妥之处?
• 3、这则图画反映的社会问题(现象)持续下去有什 么结果? •
•从小方面讲,害了孩子;从大方面讲,害了国家和民族。
大洋彼岸的爱迪生,从小被老师斥为笨孩 子,不得已离开了校园,是他的母亲,因材施 教,采取了适合爱迪生的鼓励、赏识的教育方 法,才使爱迪生由昔日的笨小孩一跃成为发明 大王。比尔· 盖茨本是世界著名大学——哈佛 大学的高材生,可他偏偏在大二时选择了退学, 转而研究起计算机,宽容的父母没有阻拦他, 而是成为他的支持者,比尔· 盖茨在计算机方 面的特长和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 一举成名,富甲天下。(4-1正确教育孩子举 例二:外国,赏识、鼓励,理解、支持)
牛顿确实是因为苹果砸到了头上,忽然大 悟,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表面看,似乎 就是一个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不然, 牛顿发现伟大的定律是和他具备的丰富知识、 仔仔以求的探索精神密不可分的。试想,在人 类农耕的几千年历史中,会有多少人被树上掉 下的苹果砸中,但是,为什么却只出了一个牛 顿呢?显然,牛顿不是砸出来的。苹果只是牛 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诱因。用苹果砸孩 子之类的教育方法,只是抓住了名人成材的表 面现象做文章,结果只会适得其反。(3、驳 斥错误论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