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新初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新初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35分)1、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⑴▲,随君直到夜郎西。

⑵潮平两岸阔,▲。

⑶但愿人长久,▲。

⑷▲,江春入旧年。

⑸沾衣欲湿杏花雨,▲。

⑹乡书何处达,▲。

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⑻《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现诗人羁旅之愁的句子是▲,▲。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5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niàng()。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响着。

⑴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3分)酝niàng(▲)应和.(▲)嘹.亮(▲)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订正:(1分)▲改为▲⑶“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卖弄”一词在这里的意思是▲。

(1分)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使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感悟人生的真谛。

B.苏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C、学校在校门口安排教师值班,是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发生。

D、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A. 天刚蒙蒙亮,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欣欣然地,呼朋引伴....,放开了风筝;老人则玩起了太极拳,舒活舒活筋骨。

B. 过节了,初一(16)班的同学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C. 喜欢用心聆听屋檐上积攒良久的雨水,淅淅沥沥....敲打地面的天籁之音。

D. 这些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旦融会贯通,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名著题:(7分)⑴《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称“阿长”为长妈妈。

我曾因“长毛”的故事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这种敬意完全消失是因为:▲,后来长妈妈帮助我寻购到了我渴求已久的绘图《▲》,长妈妈称之为“三哼经”,使我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2分)⑵阅读《五猖会》选段,结合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5分)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①为什么“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2分)▲②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妥之处?(3分)▲6、综合实践。

(7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文课上,老师强调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正是读书时,同学们要好读书,读好书。

材料二:据调查,现在大多数中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课外补习班,玩游戏,聊QQ,发微信占据了,阅读时间越来越少。

材料三:《看书的外国人与玩手机的中国人》一文报道:和国外通勤族喜欢在公共交通上读书相比,中国人则更喜欢掏出手机刷微博、微信。

记者出差看到有三位外国人与三位国人在候车,外国人只是静静看书,或相互间轻声聊天;国人则是人手一部手机,低着头,不停地把玩着。

⑴针对材料二和材料三,请你谈谈对国人读书现状的看法(2分)▲⑶同学李明除了做老师布置的的课堂作业,其他课余时间都在玩游戏,写作时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他父母伤透了脑筋,劝他多读点优秀的课外书籍,他说书有什么意思,玩游戏多爽,如果让你去劝说,你会怎样说?(3分)二、阅读理解(5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小题。

(7分)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③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⑤不达,况乃未休兵。

⑥【注】①舍弟:家弟。

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③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④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⑤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⑥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15分)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①共②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如故⑤,歆废书⑥出看。

宁割席⑦分坐,曰:“子⑧非吾⑨友也!”【注】①管宁: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xīn):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尝:曾经。

④乘轩(xuān)冕(miǎn):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这里指贵官。

⑤如故:像原来一样。

如:如同,好像。

故:原来。

⑥废书:放下书。

废:停止。

⑦席:坐具,坐垫。

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

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⑧子:指你。

⑨吾:我。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相委.而去(▲)⑵下车引.之(▲)⑶入门不顾.(▲)⑷捉.而掷去(▲)1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11、【甲】文“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3分)12、【乙】文管宁割席对华歆说“子非吾友”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着怎样的启示?(4分)(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小题。

(16分)雨落心头王之京①雨,来自天国,是有灵性的。

②“山色空濛雨亦奇”,那只是属于西湖的;“小楼一夜听春雨”,那只是属于江南的;“渭城朝雨邑轻尘”,那只是属于关中的。

可我生在北国,有雨的日子并不多,因此一下雨就有一种窃喜的感觉。

③春天的雨是()的,也是吝啬的。

“像牛毛、像细丝……”,那是艺术家的感悟,我没有这种感觉,但我很欣赏无声润物的轻柔,它好像怕搅扰甜睡中的人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

风也识趣....,斜牵丝雨潜入大地而不动其形,听它轻叩小窗而静止于耳,若有若无,似隐还现。

竖耳潜听,莫非是仙女抚动了她的瑶琴?“此曲只应天上有”,如杜少陵闻之,怕也会这么说。

④夏天的雨是()的,虽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霸气,却如安塞腰鼓,动则声势喧天。

看火蛇裂破长空,漫天爬行;屋檐挂一壁明晃晃的水幕,洁白清亮。

雨落尘埃,只感觉地下的水往四下里挤,向上翻卷的水花让人有些悚,正如老舍所说“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收则一滴也无,很有些北方汉子的豪爽和干脆。

⑤秋天的雨是()的,它没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隐晦,却耐性十足。

迷茫茫的雨包裹着白茫茫的花,宛如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但有了风,“雪”便舞起来,前浪刚起后浪便压过去,宛如仙女踏云飘然而至。

有人说:秋雨是冬天的哭泣。

可我说:秋雨是醉人的,你不见老农额头的皱纹正是因为经雨而展平吗?⑥冬天的雨是()的,虽稀少却耐人寻味。

虽说只有皑皑白雪才能展现出北国的雄浑与沉稳——因为那是北方独有的精蕴,可大自然就是这么奇怪,有时的晴空丽日,忽一片风裹云而至,雨中夹杂着雪粒,顷刻间为大地铺上一层银装,然而就在你一眨眼间,又化为乌有。

⑦雨,来自天国,洒落心头,它是有灵性的……13、将A“狂放”,B“迷人”C“冷峻”,D“喜悦”四个词归位于第③④⑤⑥段中的括号内,14、第③段中具体写“风也识趣”的句子是哪几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些句子,说说好在哪?(4分)15、第⑤段中“‘雪’便舞起来”中的“雪”字为什么加上引号?请加以说明。

(4分)16、下面这段文字选自课文《雨的四季》,从听觉、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给读者全方位的感受。

《雨落心头》中也有类似的语句,试找出..................一例来....是.从哪..个....,说说它角度来描写雨景的?....(4分).........好在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小题。

(17分)第一次盼望史铁生①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

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②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

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

③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的多藏一会儿。

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她,她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儿。

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大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

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母亲不是答应过我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走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我就这样念念叨叨的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

去,母亲说,下午,准去。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

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

我看看天,还不晚。

还去吗?去。

④走吧?洗完衣服。

这一次不能原谅。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是母亲应该知道。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

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