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俗之瑶族篇
• 排瑶“耍歌堂”是最大的节 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祖先盘 古王逝世的日子,一说是将 丰收的盛事告慰祖先,祈求 先人神灵保佑族人人丁兴旺, 六畜平安。耍歌堂,每3―5 年举行一次,一般选在农历 十月十六之后,秋收完毕。 历时3-5天不等。
“耍歌堂”是瑶语音译,意为庆丰收。 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 的节日。
• 指导老师 熊尚辉老师 组员:李智鹏 李妹 成美琼 张欣 刘影 成美琼 赵晓慧 余晓露
“瑶族药浴”是瑶族民间用以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 疾病的传统文化知识。它是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 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被专家称之为人类健康的古老 传承。“瑶族药浴”它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 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液渗 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排 汗排毒的功效。瑶民生活,过去十分艰苦,不但缺吃少 穿,缺医少药,而且长期居无定所,人们称他为“过山 瑶”。他们游耕于高寒山区,深山老林之中,长年与瘴 气、寒气打交道,加上气候多变,毒蛇、毒虫侵袭,防 不胜防。生活环境十分艰难,为适应如此恶劣环境,他 们祖先终于发明创造了“药浴”。这神奇的养生文化,经 过数百年历史,几十代人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瑶民苦 斗的盔甲。它记录着该民族艰难的历史足迹,闪耀着瑶 民群体智慧的光华。
【二】语言
•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 系瑶族瑶语支, 但情况比较复杂, 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 语 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 ” 语,属苗 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 珈”语,属壮侗 语族。多通汉语、壮 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 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广东瑶族之建筑
干栏式的吊脚楼,一般在林区盛行。下围木板,上盖瓦。分上、 中、下三层:上一层放杂物,中一层住人,下一层畜牲口、家禽 之类。在中一层檐下,设干栏和长板凳,供人乘凉及活动等。又 分半边楼和全楼两种。半边楼“半边楼”为一半在平地上,另一 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 吊脚楼”,即干栏式“半边楼
舞火狗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瑶族, 一年一度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隆重举办“舞火狗” 活动。这种活动源于狗图腾崇拜,演化为当地瑶族少女 的成年礼仪。传说当地瑶族先祖峒爷年幼丧母,是用狗 奶养育成人的,因此世代沿袭教育后人勿忘“狗恩”。
盘王节
也称“还盘王愿”,是过山瑶传统的祭祀民族始祖 盘王的活动。盘王节以祭祀先人盘王为主要内容,后来 发展为纪念祖先,庆贺丰收的民间节日。
民族饮食文化
瑶族居民在饮食上, 除与汉族有共同的 习惯外,还有自己 特有的食品
在瑶族饮食中,“十八酿” 是比较特别的烹饪方法
瑶族人民还爱炸粑粑吃
多彩多姿的头饰
•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们创造 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有“龙盘”形 、 "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 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 戴尖帽,有的戴竹壳。广西贺县 的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 颇为壮观。
耍歌堂是连南八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 农历十月十六以后进行, 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 约为3~9天。 主要仪式有:“游神”大典、讴歌跳舞、 过州过府
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男瑶胞腰挂 长鼓,特别会跳粗犷、刚健的长鼓舞,女瑶胞喜带高脚 太阳伞,头上的银牌、铝钗、金耳环、银项圈,手上的 银手镯,伴随着姑娘的舞蹈,金光闪烁,叮铛作响,非 常动听。他们边舞边唱,一般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 歌。男女青年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 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 婚男女更是倾吐衷肠,借机会选择佳偶,场面热闹非常。
围篱式的叉叉房,又称“茅寮”,是瑶族保留的最原始的住居。下围 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或杉皮)。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 两种。坐地式,是挨着地基建筑;楼房式,是四个柱子落地,楼 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 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
瑶族礼仪及禁忌
湖南瑶族简介
1.瑶族入湘约在北宋初年或稍前的 五代时期。
2.瑶族主要从湖南、广西、福建等 地迁入,其次是融合部分徒入瑶区 的汉族,再有是通过收养、婚姻等 途径融入瑶族的其他民族的成员。 3. 瑶族主要分“过山瑶”和“排 瑶”两个支系。大部分瑶族入山后 仍过着流移不定的游耕生活,“吃 尽一山,则移一山”,被称为“过 山瑶”。一部分则逐渐定居下来, 被称为“排瑶”或“八排瑶”。
• 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 礼貌。 • 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 • 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 • 忌讳衣裤当户晒。 • 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
总
结
•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 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 “黑尤蒙”、“拉珈”等。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 汉文。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 母形式,设计了(勉语)文字。历史上,瑶族和苗族 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 瑶族人的长寿、美容与医术均有极高造诣水准,已是 世界公认的事实。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 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 广大患者的公认。瑶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少数山区 的极少部分瑶民还擅长茅山巫术。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并有飞檐和无飞檐之别。注重门楼、 天井、飞檐、雕刻的建筑群。建筑精美、注重外观。 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目 前尚保存的比较好的这一类型的瑶族建筑代表有:江永县沟兰溪瑶寨,恭城 莲花镇的朗山村古建筑和广东连山县南排岗,此类型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遗存。
泥瓦式房屋,以泥、 竹、木为主要材料。又 以夯土墙居多。 “一明两暗”型,即 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 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 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 间用杉木板壁一分为二, 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 是厨房。多为两层。 楼面用杉木板铺设, 可住人也可放东西。为 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 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
精湛的蓝靛印染
她们将自己种植的蓝草经过浸泡加工后,提取蓝靛,加入 白酒,经草木灰过滤、发酵呈黄色后便可染布。在染布过 程中经过数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蓝带暗红色为止。
多种多样的服饰
妇女身穿镶边领的绣花衫,下 着花边长裤,腰间围上短围裙, 穿勾头花鞋。盛装时围上梯形 花围裙挂方形花袋,胸前挂一 长串银牌。脚裹绑腿,盛装时 男女身上披一大块方形红绒刺 绣附有银饰的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