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瑶族民俗风情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
这种酒用糯米制成。
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
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
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
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同姓通婚不忌讳。
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网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结婚。
婚姻有的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
由父母包办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许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经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
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
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
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
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
经过集体对歌的观察、比较、考虑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
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否则婚姻难成。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
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
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使是通过对歌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
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
也有通过对歌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瑶族婚姻中,舅父享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之权,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与别人。
家中有长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为之主持婚礼,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礼,并由大姐为之梳头。
家无男嗣者,普遍实行招赘上门。
寡妇一般受到社会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顾者,财产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妇可以带走属于本人的私房物。
维持瑶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绳是习惯法。
未婚男女私通,如被发现,须请“瑶目”杀鸡为之“洗脸”认错,如女方怀孕生子,一般即结为大妻。
有妇之夫与未婚女于通奸怀孕,男方可纳为妾,反之,男子则要受罚。
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通奸,被本夫发现,便由“瑶目”罚通奸之夫五元半开(解放前云南通行的一种货预),归之本夫;继续与人通奸,则受重罚。
离婚被瑶族视为严重的事情,双方实在不能和解时,须由“瑶目”断处,否则会受到寨民的谴责。
双方自愿离婚者,离婚时,当事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简一节(或蒲木片一节),远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头;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
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食俗】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
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节庆】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
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
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
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
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
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
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
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