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顾乃华1,夏杰长2(1.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 要:在廓清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
最后,文章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0,分析了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点所在。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钻石模型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7)12-0052-06收稿日期:2007-09-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0(06BJY090)、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服务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服务业发展0、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006JS YJ021)的阶段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顾乃华(1977-),男,江苏响水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夏杰长(1964-),男,湖南新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税收与服务经济研究。
一、引言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大规模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形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特别地,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而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筹码之一。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产业来实现。
但到底哪个产业最终决定着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有效资源的能力,以及抢占、控制市场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会随着区位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
在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0时代,由于城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城市在发展传统工业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那些靠耗能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地位在逐渐下降,面临的产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
和传统工业相比,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内涵、发展脉络还是产出的社会效应,都有其特殊的产业个性。
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各行业都具有高收入弹性、高增值、强辐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特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弱,受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更低。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而且,文化产业还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提供可观的附加值。
并且,文化产业还有助于一个国家(城市)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身形象以及争取广泛的认同和合作。
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非常适宜在大城市充当/服务经济0的主导产业。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正迅速从边 第12期总第194期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12Vol.1942007年12月JOURNA L OF BUSINESS EC ONOMICS Dec.2007缘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
从美国、加拿大到日本、欧盟,无不把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把扩大对外贸易、争夺国际文化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就我国而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等/硬指标0的同时,对/软实力0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地去关注教育、文化、法制等/软指标0,有的城市明确地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它们不断加大文化产业领域的改革创新力度,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这为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那么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各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的相对发展程度如何?其未来成长潜力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深入、细致地思考这个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对这些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进而有利于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发展政策。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由于文化产业是最重视内容和最具有原创力的产业,这具体表现在每一件文化产品或服务都要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创意,无法进行简单的模仿,文化创造力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要素。
也正由于文化产业特殊的产业性质,引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的空间反而缩减了,于是截至目前尚没有一个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公认的概念[1]。
但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应该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动态化的特征。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时,应该更侧重科技研发能力、财富创造能力以及软硬实力的综合对比。
著名战略管理学者波特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2]。
很显然,波特所给的竞争力定义更多地是从外部环境考虑某一特定产业竞争力的源泉。
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WE F (世界经济论坛)和I MD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是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与波特定义竞争力的切入点不同,W EF 和I MD 是从企业自身来理解竞争力的。
综合波特和W EF 、I MD 对竞争力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所谓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创造的商业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市场吸引力。
基于上述概念,我们可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当前(也就是静止状态下)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一)比较对象的确定目前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文献在选择比较对象时,都是将省和城市同时引入[3]。
由于在经济总量和结构、区位、资源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同级别行政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通常并不具备可比性,因此上述比较引申出来的结论很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
为此,本文将比较对象仅限于主要城市。
兼顾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将比较对象确定为如下9个城市: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州、苏州、厦门、武汉、长沙。
(二)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统一的指标体系是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指标的选择将决定整个评价的效果。
借鉴现有的研究,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4]:1.代表性原则。
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内涵、总体结构和影响要素的分析与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可得数据,用比较全面、立体、有代表性、蕴涵明确信息的指标体系,来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各个领域和侧面,从而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全方位的信息平台。
53第12期顾乃华,夏杰长: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2.简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删繁就简,尽量使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即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设计得太繁琐,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和客观性、全面性即可,不应列入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
3.通用可比性原则。
通用可比性指的是设计的指标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经济主体间可以相互比较。
为了使指标在不同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除了引用一些必要的体现规模效应的总量指标外,更多考虑的是强度指标,从而使不同城市的规模优势对评价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使人口规模不同和总量规模也不同的地区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
(三)指标系统根据上述原则,结合2005年上述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指标,我们建立了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实力时,仅覆盖了文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
之所以没有将文化产品制造业也纳入进来,除了数据不容易获得因素外,还因为本文所选择的比较对象主要是国内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
这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向技术成熟推进时期的创新阶段,依靠/代工0起步和成长的文化制造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文化服务业才是它们竞争的焦点领域所在。
表1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竞争实力市场份额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文化产业发展深度文化产业增长能力政府扶持能力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人均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文化服务业经济贡献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文化服务业增长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潜在需求能力消费便利性居民的文化消费力产业融合可能性消费惯性推动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密度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文化制造业总产值人均文化服务消费潜在供给能力经济环境的外向化程度相关产业发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对外贸易依存度人均GDP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与地区GDP的比值(四)评价方法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实际存在的多个指标,从而达到降维和对原始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
同其它方法相比,其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生成的公共因子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信息损失量小;第二,这些因子之间互不相关,能有效避免指标间的信息重叠;第三,各综合因子的权重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省去主观因素对权重的干扰,减少了随意性,加大客观合理性;第四,因子变量的数量远少于原始指标的数量,能够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分析工作的效率[5]。
四、竞争力比较结果(一)分析步骤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步骤如下: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并计算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¹;对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系数向0和1分化,从而使因子变量更具可解释性;计算各因子得分并排序,并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前面的分析步骤系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
(二)评价结果为节省篇幅,这里略去中间计算结果,仅汇报最终的排名(见表2)。
54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¹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5.849%,能够对大多数的数据做比较充分的说明,足以客观地描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