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总第233期)学术论坛ACADE M I C FORUMNO.6,2010(Cum ulatively NO.233)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傅利平,宋俊生,邓晶,何兰萍[摘 要]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通过整理有关文献,文章从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作者简介]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6-0168-04根据关键词 文化产业和 文化产业竞争力,我们搜索了从2003年到2009年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2000余篇文献,同时参考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集,以这些文献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
在这些资料中,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论述的有69篇,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只有17篇。
可见,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具体评价方法的文献资料还相对缺乏。
一、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不同的学者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定义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差异。
在一些学术会议中,大家对于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根据竞争力的概念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
徐萍参照竞争力学说,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掌握文化资源、开发核心产品、迅速占据市场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1]。
与此类似,顾乃华、夏杰长综合了波特和W EF、I M D对竞争力的理解来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
前者反映当前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花建将竞争力分为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和宏观竞争力三大层次,文化产业作为从中观层次理解的产业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生产力,还表现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和七大内容[3]。
依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竞争力可界定为: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文化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转换,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提升其价值的能力;在国际或国内开拓、占据文化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
卿立新引用了花建提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提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4]。
王颖从产业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两个方面解释文化产业竞争力,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并指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部分,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5]。
赵彦云等人强调文化创造力作用,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08023) 168业活动的竞争力。
因为文化产业的产业个性,文化产业在发展内涵、发展脉络和产出上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创意,无法进行简单的模仿[6]。
综上,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解比较主流的方法是基于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的概念。
由于文化产业特殊的产业性质,引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所以得到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但基本都认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仅该地域文化产业所特有的,它的形成是由与其相关的众多文化企业、相关机构、社会资源等融合而形成的,所以难以被模仿,且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一旦形成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它的功能将辐射到它所关联的各个领域,其他企业也将享受其带来的价值效益。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一)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目前,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模型。
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出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四个模型!!! 钻石 模型、 层次 模型、 二维结构 模型和 分叉树 模型。
1. 钻石 模型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竞争力理论。
他指出,从国家或区域的层面来考虑, 竞争力 的唯一意义就是生产力,并且提出了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 钻石体系 。
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等五个要素[7](P68)。
中国学者祁述裕对波特理论略加修改,提出了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还包括生产要素、消费需求、政府调控、产业集群,共5个要素组成 钻石体系 ,并将5大要素具体分解为17个竞争面、67个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了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P17)。
杨沂以波特的竞争力优势理论为主要依据,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理论经过改进创新,提出了由生产要素系统、需求状况系统、相关产业系统、文化企业战略系统、政府行为系统等五大系统作为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对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9]。
波特提出的 钻石 模型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问题,对产业竞争力研究带来了广泛影响,也被频繁引用,但是它缺乏文化特征,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研究中还需要因地制宜地改进,以增强其客观性。
2. 层次 模型花建对竞争力进行了分层处理,分为微观竞争力层次、中观竞争力层次、宏观竞争力层次。
考虑到产业竞争力本身具有的层次结构,将不同层面竞争力的内容和特点与三个层次结合起来,引入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建立了以文化产业四大核心能力为一级指标、以七大竞争力板块为二级指标、涵盖30个具体指标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图1)[10](P21)。
图1 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169花建提出的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但缺少具体方法,没有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岚、赵国杰进一步运用ANP 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从而为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定量分析基础[11]。
3. 二维结构 模型王颖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部要素、层次结构和发展机制角度出发,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二维模型结构(如图2)[5]。
这种模型结构更深入地反映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影响结果,但是它只是一种逻辑机理,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参考这种模型结构从而建立更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图2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二维模型结构4. 分叉树 模型国内学者参考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容,在 钻石 模型和 层次 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其他值得借鉴的模型,这里我们把这类模型统称为 分叉树 模型。
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有以下几种。
顾乃华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兼顾城市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对我国9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并建立了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2]。
李宜春用3个模块(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5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以及若干个竞争面和竞争力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由5个一级评价指标、28个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并分析了提升安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途径[12]。
叶丽君、李琳以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作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以充分反映文化产业现实竞争力的市场占有、产业规模、生产效率及经济贡献,以及能充分反映文化产业潜在竞争力的成长能力、创新能力、文化需求基础和产业投入作为二级指标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3]。
徐萍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中考虑到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六种表现,包括文化产业规模、市场占有、创新能力、成长能力、文化需求、产业投入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和构建了19项指标[1]。
赵彦云等人在测度中国36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水平中,设计了由7个要素,27个子要素,共106个指标构成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其中,7个要素是指文化实力竞争力、市场收益竞争力、文化产出竞争力、公共文化消费竞争力、人才和研创竞争力、政府文化竞争力以及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力[6]。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建立之后就可以应用于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了,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聚类分析法。
徐萍首先使用因子分析降维和消除信息重叠的因素,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法得到了地区间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分类[1];叶丽君、李琳在#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中也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13];杨沂在#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中首先对数据做了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通过聚类分析了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定位[9]。
2.层次分析法。
黄宜芬等人用AH P 模型来评价哪种文化产业更能促进台湾这一新的文化创意中心城的发展[14];方金宝在#以Porter 钻石模型探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与法规∃一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最终归纳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台湾创意产业发展策略和法规的研究构架[15]。
3.正态标准化法。
赵彦云、余毅、马文涛在测度中国36个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水平中,采用了对各省(市)的竞争力指标数据进行统计正态标准化的方法[6]。
4.竞争力指数值法。
祁述裕、殷国俊对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和比较过程中,采用计算竞争力指数值判断15国竞争力之强弱[16]。
5.定性分析法。
王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170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中通过考察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及比较优势,分析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提出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的战略构想[4];李宜春在评价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采用定性评价法评价出安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水平[12]。
在评价方法上,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重点都在于国内各大城市的比较,缺少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比较。
另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品的统计口径也不一,所以比较起来,在指标体系上难以统一。
三、小 结国外学者近几年关于文化产业研究,比较集中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文化产业给其他产业带来的影响,比如密西根州州立大学的托马斯建立了一个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它在全球采购中的功能模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