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浆、挂糊和勾芡第一节上浆、挂糊、勾芡的用料及其作用上浆、挂糊、勾芡的用料,由于性质不同,在烹调加工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正确掌握上浆、挂糊、勾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浆用料及其作用上浆用料是指用于上浆的佐助原料及调料,主要有精盐、淀粉(干淀粉、湿淀粉)、鸡蛋(全蛋液、鸡蛋清、鸡蛋黄)、油脂、小苏打、嫩肉粉、水等。
1.精盐精盐是主、配料上浆时的关键物质,适量加入精盐可使主、配料表面形成一层浓度较高的电解质溶液,将肌肉组织破损处(刀工处理所致)暴露的盐溶性蛋白质(主要是肌球蛋白)抽提出来,在主、配料周围形成一种黏性较大的蛋白质溶胶,同时可提高蛋白质的水化作用能力,以利于上浆。
上浆的质量与精盐的用量有关:用量过少,对盐溶性蛋白质的溶解能力不够,对蛋白质水化作用能力的提高不大,表现为“没劲”。
用量过多,则会在完整的肌细胞周围产生较高的渗透压,致使主、配料大量脱水。
同时还会降低蛋白质的持水性,使主、配料组织紧缩、质地老硬(易使菜肴成品质感变得老韧)。
所以只有精盐用量适当,才能获得满意的上浆效果。
2.淀粉油脂有助于提高芡汁的亮度。
当芡汁淋入到勺中后,在加热状态下会吸水膨胀而糊化,形成一种溶胶,这种溶胶的光度较暗。
如果在淀粉芡汁糊化的同时,向勺中的芡汁淋入适量明油,明油就会裹在芡汁中被一起糊化,这样芡汁的光亮程度会大大提高。
但是如果芡汁的糊化过程已经结束再淋入明油,由于明油在糊化体系以外,则芡汁亮度得不到提高。
第二节上浆一、上浆的作用上浆主要是主、配料表面的浆液受热凝固后形成的保护层对主、配料起到保护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主、配料的嫩度主、配料上浆后持水性增强,加上主、配料表面受热形成的保护层热阻较大,通透性较差,可以有效地防止主、配料过分受热所引起的蛋白质的深度变性,以及蛋白质深度变性所导致的主、配料持水性显著下降和所含水分的大量流失,从而保持主、配料成菜后具有滑嫩或脆嫩的质感。
2.美化原料的形态加热过程中原料形态的美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主、配料中水分的保持,二是主、配料中结缔组织不发生大幅度收缩。
主、配料上浆所形成的保护层有利于保持水分和防止结缔组织过分收缩,使主、配料成菜后具有光润、亮洁、饱满、舒展的美丽形态。
3.保持和增加菜肴的营养成分上浆时主、配料表面形成的保护层,可以有效地防止主、配料中热敏性营养成分遭受严重破坏和水溶性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起到保持营养成分的作用。
不仅如此,上浆用料是由营养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组成的,可以改善主、配料的营养组成,进而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
4.保持菜肴的鲜美滋味主、配料多为滋味鲜美的动物性烹饪原料,如果直接放入热油锅内,主、配料会因骤然受到高温而迅速失去很多水分,使其鲜味减少。
经上浆处理后,主、配料不再直接接触高温,热油也不易浸入主、配料的内部,主、配料内部的水分和鲜味不易外溢,从而保持了菜肴的鲜美滋味。
二、浆的种类及调制上浆用料的种类较多,依上浆用料组配形式的不同,可把浆分成如下四种:1.鸡蛋清粉浆(1)用料构成鸡蛋清、淀粉、精盐、料酒、味精等。
(2)调制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将主、配料用调料(精盐、料酒、味精)拌腌入味,然后加入鸡蛋清、淀粉拌匀即可。
另一种方法是用鸡蛋清加湿淀粉调成浆,再把用调料腌渍后的主、配料放入鸡蛋清粉浆中拌匀即可。
上述两种方法都可在上浆后加入适量的冷油,以便于主、配料划散。
(3)用料比例主、配料500g,鸡蛋清100g,淀粉50g。
(4)适用范围多用于爆、炒、熘类菜肴,如“清炒虾仁”、“滑熘鱼片”、“芫爆里肌丝”等。
(5)制品特点柔滑软嫩、色泽洁白。
2.全蛋粉浆(1)用料构成全蛋液、淀粉、精盐、料酒、味精等。
(2)调制方法制作方法基本上与鸡蛋清粉浆相同。
调制浆液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全蛋粉浆需要更加充分地调和,以保证各种用料相互溶解为一体;二是用全蛋粉浆浆制质地较老韧的主、配料时,宜加适量的泡打粉或小苏打,使主、配料经油滑后松软而嫩。
(3)用料比例与鸡蛋清粉浆基本相同。
(4)适用范围多用于炒、爆、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及烹调后带色的菜肴,如“辣子肉丁”、“酱爆鸡丁”等。
(5)制品特点滑嫩,微带黄色。
3.苏打粉浆(1)用料构成鸡蛋清、淀粉、小苏打、水、精盐等。
(2)调制方法先把主、配料用小苏打、精盐、水等腌渍片刻,然后加入鸡蛋清、淀粉拌匀,浆好后静置一段时间使用。
(3)用料比例主、配料500g、鸡蛋清50g、淀粉50g、小苏打3g、精盐2g、水适量。
(4)适用范围适用于质地较老、肌纤维含量较多、韧性较强的主、配料,如牛肉、羊肉等。
多用于炒、爆、熘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如“蚝油牛肉”、“铁板牛肉”等。
(5)制品特点鲜嫩滑润。
4.水粉浆(1)用料构成淀粉、水、精盐、料酒、味精等。
(2)调制方法将主、配料用调料(精盐、料酒、味精)腌入味,再用水与淀粉调匀上浆。
浆的浓度以裹住烹饪原料为宜。
(3)用料比例主、配料500g,干淀粉50g,加入适量冷水(应视主、配料含水量而定)。
(4)适用范围适用于肉片、鸡丁(也可用鸡蛋清、全蛋液等)、腰子、肝、肚等烹饪原料的浆制,多用于炒、爆、熘、氽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如“爆腰花”,“炒肉片”等。
(5)制品特点质感滑嫩。
三、上浆的操作要领1.灵活掌握各种浆的浓度在上浆时,要根据主、配料的质地、烹调的要求及主、配料是否经过冷冻等因素决定浆的浓度。
较嫩的主、配料含水分较多,吸水力较弱,因此,浆中的水分就应适当减少,浓度可以稠一些;较老的主、配料本身含水分较少,吸水力较强,因此,浆中的水分就应适当加多,浓度可稀一些。
经过冷冻的主、配料含水分较多,浆应当稠一些;未经冷冻的原料含水量相对较少,浆应当稀一些。
上浆后立即烹调的主、配料,浆也应适当稠一些,浆液稀薄,主、配料不易吸收浆中的水分即入锅烹制,主、配料易失水,达不到上浆的要求;上浆后要经过一些时间再烹调的,则因主、配料能够充分吸收浆液中的水分,且浆液暴露水分容易蒸发,所以浆应当稀一些。
2.恰当掌握好上浆的每一环节上浆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腌制入味,一般在主、配料中加少许精盐、料酒等调料腌渍片刻,浸透入味。
腥味较大的主、配料,可酌加料酒用量,除入味外,还可清除腥味。
对老韧的主、配料(如牛肉),除加精盐、料酒外,还要另加适量的水和小苏打,这样不仅能入味,还可使肉质多吸收水分变嫩。
二是用鸡蛋液拌匀,即将鸡蛋液调散(但不能抽打成泡)后加入主、配料中。
将鸡蛋液与主、配料拌匀。
三是调制的水淀粉必须均匀,不能存有渣粒,否则滑油时易造成脱浆现象;浆液对主、配料的包裹必须均匀,不能留有空隙,否则加热时会浸入热油,使这一部分质地变老、色泽变暗,影响菜肴的质量。
3.必须达到吃浆上劲上浆的目的是使主、配料由表及里均匀裹上一层薄薄的浆液,以便受热时形成完整的保护层,从而使菜肴达到柔软滑嫩的效果。
在上浆操作中,常采用搅、抓、拌等方式,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抓匀抓透。
一方面使浆液充分渗透到主、配料组织中去,达到吃浆的目的,另一方面充分提高浆液黏度,使之牢牢粘附于主、配料表层,达到上劲的目的,最终使浆液与主、配料内外融合,达到上浆的目的。
但在上浆时,对细嫩主、配料如鸡丝、鱼片等,抓拌要轻、用力要小,既要充分吃浆上劲,又要防止断丝、破碎情况的发生。
4.根据主、配料的质地和菜肴的色泽选用适当的浆液要选用与主、配料质地相适应的浆液,如牛肉、羊肉中,含结缔组织较多,上浆时,宜用苏打浆或加入嫩肉粉,这样可取得良好的嫩化效果。
另外,菜肴的色泽要求不同,也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浆液。
成品颜色为白色时,必须选用鸡蛋清为浆液的用料,如鸡蛋清粉浆等。
成品颜色为金黄、浅黄、棕红色时,可选用全蛋液、鸡蛋黄为浆液的用料,如全蛋粉浆等。
第三节挂糊一、挂糊的作用挂糊后的主、配料多用于煎、炸等烹调方法,所挂的糊液对菜肴的色、香、味、形、质、养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其作用主要有:(1)可保持主、配料中的水分和鲜味,并使菜肴获得外焦酥、里鲜嫩的质感。
主、配料挂糊后多采用高温干热处理,糊层大量脱水,不仅外部香脆,而且主、配料内部所含的水分及鲜味也得到了保持。
(2)可保持主、配料的形态完整,并使之表面光润、形态饱满(尤其是易碎原料)。
(3)可保持和增加菜肴的营养成分。
挂糊后的主、配料不直接接触高温油脂,能防止或减少所含各种营养成分的流失。
不仅如此,糊液本身就是由营养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等组成的,因此也能够增加菜肴的营养价值。
(4)使菜肴呈现悦目的色泽。
在高温油锅中,主、配料表面的糊液所含的糖类、蛋白质等可以发生羰氨反应和焦糖化作用,形成悦目的淡黄、金黄、褐红色等。
(5)使菜肴产生诱人的香气。
主、配料挂糊后再烹制,不但能保持主、配料本身的热香气味不致逸散,而且糊液在高温下发生理化反应,可形成良好气味。
二、糊的种类及调制在烹调过程中,应当根据主、配料的质地、烹调方法及菜肴成品的要求,灵活而合理地进行糊液的调制。
1.蛋清糊(1)用料构成鸡蛋清、淀粉(或面粉)。
(2)调制方法打散的鸡蛋清加入干淀粉,搅拌均匀即可。
(3)用料比例鸡蛋清与淀粉(或面粉)的用量为1:1。
(4)适用范围多用于软炸类菜肴,如“软炸里脊”、“软炸鱼条”等。
(5)制品特点质地松软,呈淡黄色。
2.蛋黄糊(1)用料构成淀粉(或面粉)、鸡蛋黄、冷水。
(2)调制方法用干淀粉(或面粉)、鸡蛋黄加适量冷水调制而成。
(3)用料比例鸡蛋黄与淀粉(或面粉)的用量为1:1。
(4)适用范围多用于炸熘类菜肴,如“糖醋鱼片”等。
(5)制品特点外层酥脆香、里软嫩。
3.全蛋糊(1)用料构成淀粉(或面粉)、全蛋液。
(2)调制方法打散全蛋液加入淀粉(或面粉),搅拌均匀即可,切忌搅拌上劲。
(3)用料比例全蛋液与淀粉(或面粉)的用量为1:1。
(4)适用范围多用于炸及炸熘类菜肴,如“炸鸡条”、“糖醋鱼块”等。
(5)制品特点外酥脆、内松嫩、色泽金黄。
4.蛋泡糊(1)用料构成干淀粉、鸡蛋清。
(2)调制方法将鸡蛋清用打蛋器顺一个方向连续抽打成泡沫状,拌入干淀粉,轻搅至均匀即可。
(3)用料比例鸡蛋清与干淀粉的用量为2:1。
(4)适用范围多用于松炸类菜肴,如“高丽鱼条”、“雪衣大虾”等。
(5)制品特点菜肴外形饱满、质地松软、色泽乳白。
5.水粉糊(又称硬糊、淀粉糊)(1)用料构成淀粉、冷水。
(2)调制方法先用适量的冷水将淀粉澥开,再加入适量的冷水调制成较为浓稠的糊状即可。
(3)用料比例淀粉与冷水的用量约为2:1。
(4)适用范围适用于焦熘类菜肴,如“醋熘黄鱼”、“糖醋里肌”、“焦熘肉片”等。
(5)制品特点外焦脆、里软嫩、色泽金黄。
6.干粉糊(1)用料构成干淀粉。
(2)调制方法把用调味品腌渍过的主、配料粘裹滚上干淀粉即可。
(3)适用范围适用于剞成各种花纹的原料,适用于炸、熘类菜肴,如“松鼠鳜鱼”、“菊花青鱼”、“葡萄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