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一、反动与先驱明末学术主潮: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宋元明道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六朝隋唐文化,灿烂活泼。

晚唐五代纷乱,人心厌倦,回归严肃朴素。

二是儒佛接触,禅宗与道学接近。

道家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

补充《大学》《中庸》《易经》对抗佛学。

王阳明后,反对派约三,其一张居正等事功派,其二王世贞等文学派,其三依附魏忠贤等势利派。

事功派、文学派与道学派由相轻到相攻。

道学派之东林、复社形成政党。

明亡以后,学者批评道学先生。

如李刚主、朱舜水、顾亭林、王船山、费燕峰。

王学的反动:一是自身的反动,如刘宗周,特标“证人”主义,以“慎独”,减少谈玄,是旧时代的结局。

二是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徐霞客、宋应星。

但不代表整个时代。

三是明末欧洲历算学输入。

为第二次中外智识相接触,晋唐间佛学输入为第一次。

四是藏书刻书风气渐盛。

如焦竑、范钦、毛晋等。

五是晚明净土宗三大师。

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回到隋唐佛学途径。

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时代思潮:文化昂进。

继续的群众运动。

明朝灭亡:学者痛定思痛,为政治而做学问,政治绝望,乃做纯粹学者。

清朝统治政策:顺治元年至十年利用;顺治十一二年只康熙十年高压,操纵贰臣,江南奏销案、文字狱等;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

举荐山林隐逸、举荐博学鸿儒、开明史馆。

清代学术变迁: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对王学实行革命。

经世致用。

代表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康熙二十年之后,遗老大师,凋谢略尽,后起之秀,生长新朝,经世之学涉及时政,为文字狱禁锢。

趋于健实有条理,约有四支:阎若璩等之经学、梅文鼎等之历算学、陆世仪等之程朱学(介乎王、汉之间)、颜元等之实践学。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科学发展戛然中止:科举制度、耶稣会内部分裂,早期教士抓住国人心里,教皇令禁拜祖宗,朝野震怒、耶稣会徒党胤礽,被雍正驱赶。

古典考证学独盛:自然现象考察一路因科学媒介人失去、传统学者看轻“艺成而下”之学问。

雍正、乾隆暴戾猜疑,如罗马教皇权盛时,学者埋首古典注释。

康雍以来,提倡宋学。

江浙标出汉学,至乾隆朝全胜。

四库全书:提要以官方形式表现思潮。

四库馆几为汉学大本营,提要是汉学思想结晶。

朝廷提倡之学风,为民间自然发展学风压倒。

乾嘉诸老:一为吴派,惠栋为代表,以信古为标帜,“纯汉学”;二为皖派,戴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帜,“考证学”。

另有扬州派,焦循、汪中等,浙东派,全祖望、章学诚等,贡献在史学。

乾嘉学风:科学的古典学派。

贡献如:一是经书笺释,二是史料蒐补鉴别,三是辨伪,四是辑佚,五是校勘,六是文字训诂,七是音韵,八是算学,九是地理,十是金石,十一是方志编纂,十二是类书编纂,十三是丛书校刻。

乾嘉考证学。

清代300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

凡是在社会秩序安宁,物力丰盛的时候,学问都从分析整理一路发展。

四、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古典考证学的衰落:乾隆以后,社会动荡,新兴常州学派,融合公羊家经学、阳湖派文学(桐城派转手加以解放),在乾嘉考证学基础上建设顺康间“经世致用”之学,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

新精神产生原因一是考证古典已被前辈做完,二是政府威权陵替,思想解放,批评政治、社会之风渐起。

但学界仍被“考证学正统派”把控。

此后咸同二十多年,江南文化糜烂。

思想界三条新路:洪杨之乱前后,三条思潮,一是宋学复兴,如罗泽南、曾国藩之交。

二是西学讲求,洋务、译书等。

三是排满思想,太平天国驱逐胡人旗号,此后同光间,思想界厌恶西教进而迁怒西学。

光绪年后,学问向荣。

考证学转向局部专项,如金石、元史、西北地理、诸子学。

清末积弱,政治剧变酿成思想剧变。

又因思想剧变酿成政治剧变。

黄顾朱王之“经世致用”,超汉学,超宋学,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康有为等新学派,戊戌政变失败。

继而义和团、废科举等。

清末新思想运动中心移到东京,上海为转输。

主要潮流:一是梁启超等,鼓吹革命、无拣择地输入外国学说,谋中国过去善良思想复活。

二是章太炎等,种族革命,新考证学。

三是严复等,翻译英国功利主义派书籍。

四是孙中山等,社会主义。

另有范源廉风速成师范、速成法政,促进辛亥革命,掌控教育政治界。

清末三四十年,学界活力中枢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毛病是混杂与肤浅。

五、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王学明末与禅宗打成一片,东林顾宪成、高攀龙提倡格物以救空谈,为一次修正。

刘宗周提倡慎独以救放纵,二次修正中国完善的学术史从梨洲学案始。

学术史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叙时代学术,网罗各派。

二是叙某家学说,提挈特点。

三是写各家真相,不可主观。

四是概述时代生平,看全人格。

明儒学案合于四条件:一是以阳明学派为中坚,不抹杀他派。

二是独具只眼,从各人全集纂要钩玄。

三是正文叙述极忠实,不以他人话作自己注脚。

四是每案之前有翔实小传。

六、清代经学之建设顾亭林:反对向内的-主观的学问,提倡向外的-客观的学问。

行己有耻。

以坚强意志抵抗恶社会。

不流俗同化,用个人心力改造社会。

博学于文,反对宋明学者以谈心说性为学。

用客观工夫,讲求事物条理,越详博越好。

顾亭林治学:剧而不乱、老而不衰。

重实地调查。

以钞书为著书。

著述道德、矜慎虚心。

顾亭林在清学界位置:一在开学风,排斥理气性命之玄谈,专从客观方面研察事务条理;二曰开治学方法,如勤搜资料,综合研究,如参验耳目闻见以求实证,如力戒雷同剿说,如虚心改订不护前失之类皆是;三曰开学术门类,如参证经训史迹,如讲求音韵,如说述地理,如研精金石之类皆是。

独有他生平最注意的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因政治环境所压迫,竟没有传人!他的精神,一直到晚清纔渐渐复活。

至于他的感化力所以能历久常新者,不徒在其学术之渊粹,而尤在其人格之崇峻。

阎若璩:第一流学者,因一部《尚书古文疏证》。

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

才知道经书有些也靠不住。

自此以后,今文和古文的相对研究,六经和诸子的相对研究,乃至中国经典和外国经典的相对研究,经典和野人之语的相对研究都一层一层地开拓出来了。

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胡东樵:破坏之功,过于建设。

破除迷信,廓清辞闢。

七、两畸儒王船山:与顾亭林是王学反动所产人物,能破坏且能建设,顾亭林建设近于科学的,船山近于哲学的。

船山哲学:一是认“生理体”为实有。

二是认宇宙本体和生理体合一。

三是这个实体即人人能思虑之心。

四是。

这种实体论,建设在知识论的基础之上,其所以能成立者,因为有超出见闻习气的“真知”在。

五是见闻的“知”,可以辅助“真知”,与之骈进。

为宋明哲学开一新路,因为知识本质、知识来源的审查,宋明人是没有注意到的。

顾亭林极端排斥哲理谈,最不喜讲“性与天道”。

船山不然,一面极力提倡实行,一面常要研求最高原理,盖认为有不容已者。

要解决人生问题,需先讲明人之所以生。

船山虽喜言哲理,然而对于纯主观的玄谈,则大反对。

船山的读通鉴论和宋论是史评一类书里最有价值的。

是有主义有组织的书。

朱舜水论学问,以有实用为标准。

八、清初史学之建设自唐以后,设官局修史,大抵凑杂成篇,漫无别择,故所成之书,芜秽特甚。

内中如欧阳修之五代史记、朱熹之通鉴纲目,号称为有主义的著作,又专讲春秋笔法,从一两个字眼上搬演花样,又如苏老泉东坡父子、吕东莱、张天如等被辈,专做油腔滑调的批评,供射策剿说之用。

宋明以来大部分人,除司马温公、刘原父、郑渔仲诸人外,所谓史学,大率如此。

到潘力田、万季野他们觉得,历史其物,非建设在正确事实的基础之上,便连生命都没有了,什么书法和批评,岂非都成废话,事实绝非靠空洞的推论和尖巧的臆测所能得,必须用极耐烦工夫,在事实自身上旁推勘,才可以得着真相。

他们的工作十有七八费在史料之蒐集和鉴别,他们所特别致力者虽在明史,但这种研究精神影响于前清一代史学界不少。

历代史表可以看出万斯同的组织能力,群书疑辨可以看出他的考证精神,读礼通考可以看他学问之渊博和判断力之敏锐。

梨洲很有些门户之见,万斯同一点也没有。

全祖望善论学术流派,最会描写学者面目。

对于野史,能用公平敏锐的眼光评定他们的价值。

他和梨洲的不同:第一梨洲虽不大作玄谈,然究未能尽免。

全祖望则无一字理障。

第二梨洲门户之见颇深,全祖望一点也没有。

宋元学案:特色一是不定一尊。

二是不轻下主观批评。

各家批评广搜入附录。

三是注意师友渊源及地方的流别。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著述动机含着无限隐痛。

一百三十卷几百万言合成一篇长论文。

自为书自注之。

眉目清晰。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治史应把许多事实连属起来比较研究,礼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

九、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王学反动,第一步则返于程朱。

杨园:轻名士。

辑录《刘子粹言》,矫正阳明之语。

认为“读此书使人长傲文过,轻自大而卒无得”“一部传习录,吝骄二字足以蔽之”。

陆世仪:著有《思辨录》。

不喜白沙、阳明之学,评论最公。

任公以为是最好的学术批评家。

陆陇其:极尊朱子。

王白田:有《朱子年谱》。

任公以为是“科学的研究朱子”。

清初依草附木朱派人独多而流品亦最杂。

假道学:孙承泽、李光地、方苞。

十、实践实用主义清代学术:程朱陆王之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

颜元:极力提倡“习”,用实地练习功夫。

讲学问重效率。

反对著书。

主张非力不食。

李刚主:主张通功易事。

书本上学问也不尽废。

以躬行为先。

颜李学派:否认读书是学问,尤其否认注释古书是学问。

否认用各种方式的文字发表出来的学问。

否认讲说是学问,尤其否认讲说哲理是学问。

否认静坐是学问,尤其否认内观式的明心见性是学问。

颜元认为读书令人愚弱。

反对读书,但不反对学问,认为两者截然无关,读书妨害学问。

反对宋明儒谈玄式讲学。

凡学而注重讲,无论讲什么,无论对错,已经错了路数。

颜元反对主静,提出“主动主义”。

颜李赞同主敬,但不赞同宋儒方法。

认为必从实行中经验得来才算真知识。

颜李学派看来,见理于事、因行得知,才算真的知行合一。

习斋之习,一是改良习惯,二是练习实务。

注重人格全部之磨练。

十一、科学之曙光历算学:受外来影响而进步,唐代婆罗门法、回回法、西洋历法。

王寅旭、梅定九梅定九成绩:一是确定了自利玛窦、徐光启以来建立的历学脱离占验,走向科学的观念。

二是历学史研究。

三是认定历学必须建设在数学基础之上。

四是科普走向显学。

五是不薄古不盲从新。

十二、清初学海波澜余录方以智:开清代考证学先河。

一曰尊疑,二曰尊证,三曰尊今。

《通雅》。

陈确:刘宗周门生,不喜欢理学。

考证《大学》晚出。

潘平格:敬即是心,而非敬以治心;心即是敬,而非主敬持敬。

费密:宋元学术革命急先锋。

但提倡注疏。

研究历史上学术变迁,认为宋学自南派衍来。

论宋儒之学剽窃佛道。

认为空言高谈有害政治。

反对宋儒禁欲主义。

唐甄:著《潜书》(《衡书》),刻意追摹周秦诸子,想要成一家之言。

学术从阳明入手,带点佛学气味,精心研究事物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