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学术兴衰的规律
学术兴衰,有其至理,自由开放则兴发,专制闭守则沉滞,古今中西,概莫能外,结合史实,试论证之。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反差,使不少人中国人相信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社会发展趋势。
然此理推之学术兴衰史,依旧管用否,尚须检验。
学术兴衰果真如社会发展一般“自由开放则兴发,专制闭守则沉滞”,本人是持怀疑态度的,窃以为此理尚未完全适用于学术兴衰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的大肆引进,造就了唐宋时期儒学的复兴,此虽可作为自由开放对传统学术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旁证。
然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数千年,传统学术也经历了千年传承。
然检视传统学术的兴衰变化,却也不全然由“自由开放”或“专制闭守”所定义,学术发展实自有其内在理路。
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学术发展理路是有迹可循的。
从孔子的述而不作,总结圣贤经典;到战国时期诸子争鸣,道术为天下裂;到两汉的独尊儒学;到六朝隋唐的佛学引进;唐宋的儒学反思和复兴;到宋明理学大昌及垄断僵化;最后清人再对儒学的大反思大批判。
由上可知,儒学作为华夏历朝的绝对意识形态主导思想,一直都是传统学术不断诠释不断反思也不断扬弃的主要对象。
就清代学术发展而言。
清朝统治者严格实行闭关锁国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然清代学术却未因此衰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戴震、章学诚、王氏父子、廖平……清代出现了很多学术领域的宗师级人物,更多信息可参考梁启超、钱穆等人对清代学术的介绍和评价。
清代学术的巨大成果不为后人熟知,是经历近代一系列政治文化运动之后的事情,清代学术被现在的国人严重低估,以至于提到
李光地、纪晓岚等人,大家只知是影视剧中的人物,全然不知其学术成就。
清代学术何以取得如此成就,实与传统学术发展理路息息相关。
中国的学术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形成了庞大、繁杂的规模。
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包含了无数代学者经过辛勤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在客观上,需要来一次全面的整理。
以经学和史学为代表,自先秦产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
各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是中国学术文化方面的宝贵财富,因为流传年代久远、缺乏有效的传抄和保存方式,以及历代战火动乱毁坏等原因,典籍本身存在文字内容上的错讹,史实记载上的歧异,以及部分及全部内容的散失等诸多问题,需要人们从事整理考证工作,然后宝贵的古代典籍才能被读懂和利用,历史记载的歧误伪托才能被指明,亡佚散失的篇章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搜集和弥补。
此项工作恰好就落到了清代学者的身上,他们做的很好。
在“专制闭守”的环境下,清代学术依然取得很大成就,称得上传统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兴”。
由此,“自由开放则兴发,专制闭守则沉滞”的“理”,在传统学术兴衰史的考察中难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