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产品责任法..
4.产品缺陷标准的不同
(1)美国产品责任法:
美国产品缺陷标准:“对使用者、消费者或 其财产的不合理危险所谓的缺陷状态”是一种 “产品离开卖方时,直接消费者无法预期的不合 理危险”,即消费者期望标准。
4.产品缺陷标准的不同
(2)中国产品责任法:
中国产品缺陷标准:“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 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 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证人体 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可见,我国采用了双重标准, 会在实践中带来一些问题:首先,“在实践中可 能出现虽然符合质量标准,但却具有危险性的情 况。”其次,容易偏袒生产者和销售者,不利于 公平地保护消费者,因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往 往有生产者的参与。
(1)美国产品责任法:
6.产品责任范围不同
①产品责任范围一般概括为三种:人身伤害(身体、健康 和精神损害)、财产损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及纯 粹经济损失(产品缺陷给产品本身造成的损害)。 一般对纯粹经济利益损失(美国法称为“商品自伤”) 持否定态度,但近年来,基于公平政策的考虑已有条件 地对其予以赔偿; ②适用“或然因果说”,“产品缺陷是原告受到损害的近 因或直接原因”,为规避滞后侵权行为,并不限定受害 者只能就已发生的损害要求赔偿,支持受害者就较远将 来要遭受伤害的大概率事件进行追偿; ③确立“最低补偿原则”,在实际损失和声明损失中,以 较大的为最后赔偿额; ④被告行为是蓄意、任性、令人难以忍受或欺诈时,裁定 与其经济实力正相关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包括高额的精 神损害赔偿。
中国和美国产品责任法
赵圣捷 赵杰 田媛
一、中国和美国产品责任法的区别
1.法律体系的构成的区别 2.产品范围的区别 3.责任主体不同 4.产品缺陷标准的不同 5.产品责任归责的原则不同 6.产品责任范围不同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介绍 2.中国产品责任法得出的结果 3.美国产品责任法得出的结果
三、产品责任法的发展及不足
5.产品责任归责的原则不同
(1)美国产品责任法:
美国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① 疏忽责任原则 ② 担保责任原则 ③严格责任原则 消费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原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5.产品责任规责的原则不同
(2)中国产品责任法:
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产品质量法》都 未作明确规定。因此有不同解释,存在不同做法。 与美国的严格责任相比,我国产品责任规责原则 是模糊的,虽然实践中一般认为我国的产品责任 是一种严格责任,但却是不明确的,不完全的。 由于这种混乱的状态,在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中, 相同的情况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不利于保护我 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美国 2.中国 3.美国产品责任法对我国的启示
1.法律体系的构成的区别
(1)美国产品责任法:
由一系列著名判例和《侵权行为法重述》、 《第二次侵权行为法重述》、《美国统一商法 典》、《消费者产品安全法》、《美国统一产品 责任示范法》、《美国民事诉讼规则》等成文法 组成。
(2)中国产品责任法:
由《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 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等 一系列与产品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
6.产品责任范围不同
(2)中国产品责任法:
①中国明确将纯粹经济损失排除在产品责任范 围之外。 ②适用“必然因果说”,损害与产品缺陷之间 要有直接因果关系,生产者只对已存在的损 害承担责任,对潜在损害不负责。 ③对有欺诈行为的经营者处以轻微的惩罚性损 害赔偿。对精神赔偿虽持肯定态度,但消费 者所能获得的极为有限。
2.产品范围的区别
(1)美国产品责任法:
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将产品界定为 “产品是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的, 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作为部件,零售给付的物品, 但人体组织,器官血液组成成分除外。”美国产 品责任法中的“产品”涵义非常广泛,凡是任何 经过加工处理的东西,都可视为发生责任的产品, 通过判例,还把电、天然气、通用软件等无体物 包括在产品范围中。
3.责任主体不同
(1)美国产品责任法:
美国的产品责任主体包括:产品制造者和销 售者。具体指产品制造者、动产和不动产销售者、 零件制造者、动产出租者、提供服务者、赠送者。
(2)中国产品责任法:
中国的产品责任主体包括:生产者和直接销 售者、服务者、营业执照持有人和借用人、展销 会举办者或柜台出租者、广告经营者。
2.中国产品责任法得出的结果
经中日双方谈判,最后由三菱公司赔偿60亿 日元,其中包括赔偿金50亿日元,并承担下列3项 责任:确认出售到中国的全部FP-418型汽车为不 合格品,同意全部退货,更换新车;新车必须重 新设计实验,请中方专家检验和考查;新车未到 之前,先对旧车进行应急加固,由日方提供加固 件和加固工具等。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结果并非是严格依据我 国现行产品责任制度做出的判决,在某些方面, 中日双方更有程度不同的让步,但在原则上还是 基本符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因而可以作为对 中美两国产品责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参考依据。
2.产品范围的区别
(2)中国产品责任法:
我国法律对“产品”的定义较为简单,范围 较窄,且相互矛盾。《产品质量法》第二条第2、 第3款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 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这就 排除了未经过加工的天然品(如原煤、原矿、天 然气、石油等)及初级农产品(如未经加工、制 作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和猎物等)和不动产。 1994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用了 “商品”一词,指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 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这里的商品包括动产和不 动产、服务等。以上两部法律都没有将电力等无 体物、农产品、未加工的天然品包括在内。
1.案例介绍
2000年9月,中国消费者首次发现三菱帕杰 罗V31越野车在正常行驶中制动失效,此后,事 故的相继发生导致国家检验检疫局在2001年2月 宣布停止对三菱帕杰罗V31、V33型越野车的进 口。但早在2000年6月,三菱公司就已发现帕杰 罗越野车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并花费1.463亿美 元从全球回收了150多万辆有潜在质量问题的汽 车,其中包括日本的5万辆、美国的135万辆及 欧洲的8万辆,但并没有包括中国境内的7.2万辆。 在中国,三菱公司只召回了55辆戈蓝车。2001 年3月,西安消费者刘又红首次向北京市中级人 民法院对日本三菱公司提起因产品缺陷致人伤害 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