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矿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采矿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2010毕业实习报告1、矿区概况与地质特征1.1矿区地理位置华丰井田位于山东省宁阳县华丰镇境内,是新汶矿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位于新汶煤田最西端的相对独立的井田。

地理坐标:东经117o07′28″~117°11′11″,北纬35o51′49″~35°54′52″。

井口坐标为:东经117°09′43″北纬35°51′57″。

1.2地形与河流华丰煤矿位于徂徕山和蒙山两大分水岭之间,地形特点属山间凹地,地势较为平缓,地面标高+100~+140m。

井田西部与开阔的泰(宁)肥平原为邻,北部与小汶河(即柴汶河)泛滥平原及小汶河河漫滩接触,东部有柴汶河支流故城河穿过,南部为寒武系及奥陶系石灰岩构成的低山,中部为第三系砾岩构成的低缓平坦的丘陵。

故城河为井田的主要地表水系,属于季节性河流。

河道宽30~50m,最大流量528m3/s,洪水期河道宽285m,最高洪水位133.9m(1900年)。

1.3气象本煤矿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

据宁阳县气象站资料,自1992~2001年历年最高气温为40.7℃,最低气温为-17.20℃。

据华丰矿实际测量,自1991年至2001年,年总降雨量433.8mm(1992)~909.3mm (1995),平均708.5mm。

雨季为6、7、8月份,月降雨量最大为459mm(1998.8),日降雨量最大为195mm (2001.8.4)。

结冰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最大冻土深度为0.5m。

风向春季以西南风为主,秋冬以北风较多,最高风速20m/s。

1.4地震泰安市地震烈度为7度,本区地震活动不强,但无感地震频发。

华丰煤矿由于采动引起的冲击地压活动导致矿区矿山地震活动频发。

华丰煤矿于1995年2月在矿区建立地震台,用三分向地震仪对冲击地压活动进行监测,记录了各类矿山地震活动的地震波形图,到2001年8月已累计记录了0.5级以上冲击地压引起的地震活动2万余次,其中破坏性的有101次。

这些由冲击地压活动引起的地震大多数在里氏震级1.7级左右,最高达2.9级(1996年4月27日)。

1.5矿区的交通、电源和水源交通条件:磁莱铁路、蒙阴—馆陶公路自西向东从华丰井田南侧通过;西距京沪铁路和104国道及京福高速公路6km左右。

交通极为方便。

华丰矿现有35KV矿井电源线路三条,其中主供电回路一条为:华丰电厂I路,备用电源线路两条:一条为华丰电厂II路,另一条为35KV华丰线。

当主供电回路华丰电厂I路出现安全故障时,备用电源线路华丰电厂II路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

当华丰电厂I路、II路同时出现故障时,35KV华丰线可满足矿井保安负荷的需要。

现华丰煤矿矿区饮用水水源地有两处,分别是中心井和新井水源地。

供水含水层为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厚度约800米,浅部大面积出露于地表,广泛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洞穴、裂隙普遍发育,含水丰富,为矿区主要生活供水水源地。

1.6井田范围、地质特征、地层情况、井田的勘探程度,深部勘探情况井田范围:东西边界均为第三系砾岩侵蚀面,南界为煤层露头;北至-1100m水平。

井田走向长度7.7km,倾斜宽度2.14km,平面形状不规则,面积约为16.5km2。

2000年3月办理采矿许可证,证号为1000000020034,有效期27年(2000年03月~2027年03月)。

井田共计有23个拐点圈定范围。

1.6.1区域地层新汶煤田位于鲁中隆起之凹陷部分的不对称向斜中,主要地层由老至新由太古界泰山群的片麻岩及花岗片麻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的石灰岩、泥灰岩、泥岩,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含煤地层,中生界侏罗系的红砂岩,新生界第三系的砾岩、红砂岩及第四系的表土、流沙层等组成。

其中太古界至下古生界的地层主要分布于煤田的南北两翼,上古生界至新生界主要分布于煤田中。

侏罗系主要发育于煤田的东部,第三系主要发育于西部。

华丰井田位于新汶煤田最西端,地表仅出露第三系和第四系。

井田依次出露太古界至新生界的地层。

1.6.2含煤地层华丰井田含煤地层属于华北型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假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石炭二叠系总厚平均370余m,其中含煤地层厚度平均为325.86m。

沉积环境由上石炭统的海陆交互相逐渐过度为二叠系的陆相沉积。

在井田浅部,矿井生产及历次勘探中均对含煤地层已有大量实际揭露,而且前人已对地层划分及对比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通过钻探取芯、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勘探(地震)、井下钻巷探等多种方法对本区地层进一步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特别是经过1992年矿井地质报告的编制,对本井田地层进行了确定,因此本井田含煤地层的研究程度较高。

1.6.3华丰煤矿为满足生产接续的需要,于2002年7月1日向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办理了《山东省宁阳县华丰煤矿深部及外围勘探》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2004年1~2月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完成了该二维地震勘探野外工作,2004年10月完成了《华丰煤矿深部区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2004年9月~2006年10月由新汶矿业集团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区内地面钻探工作,共竣工5个地面钻孔(04-1#、05-1#、05-2#、05-3#、05-4#),工程量7378.66m;期间华丰煤矿施工井下钻孔1个(井下1#),工程量232.00m。

2006年11月完成了《山东省新汶煤田华丰煤矿深部及外围勘探报告》。

通过本次勘探,对-1000m水平以下的煤炭资源/储量进行分水平估算,获得可采煤层(煤厚0.60m以上)资源量3209万t,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1093万t,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938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178万t(其中煤柱113万t,全部为333)。

1.7煤层特征1.7.1煤层情况华丰井田主要含煤地层总厚度为325.86m,共含煤24层,平均总厚度15.50m,含煤系数4.76%;其中可采者7层(第1、4、6、11、13、15、16层),平均总厚度13.01m,可采系数3.99%。

本井田现可采煤层有6层,其中第6、15、16层煤为稳定煤层,第4、11、13层为较稳定煤层。

4煤层厚度2.49~6.48m,平均5.00m,变异系数22%。

煤层结构简单,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6煤层厚度0.80~1.25m,平均厚度1.13m,变异系数10%。

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6煤层为全区可采、结构简单的稳定煤层。

11煤层厚度1.50m~1.76m,平均厚度1.63m,变异系数21%,所有见煤点含一层夹矸,厚度0.10m~0.34m,平均0.22m,11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13煤层厚度0.61m~0.90m,平均0.80m,变异系数31%,该煤层结构简单,有2孔含1层0.15m~0.30m 厚的夹矸。

局部不可采,故13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15煤层厚度0.40m~0.87m,平均0.69m,变异系数33%。

该煤层结构简单,区内2个可采见煤点均含1层0.15~0.20m的粉砂岩夹矸,15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16煤层厚度1.10m~1.38m,平均1.23m,变异系数25%。

除05-1#孔见一层0.27m的夹矸外,其它2孔未见夹矸,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1.7.2煤质牌号根据1986年国家标准局发布的《GB5751—86中国煤炭分类标准》规定,采用1.4比重液洗选的精煤的可燃基挥发分含量V r(%)、粘结指数G RI(%)、胶质层厚度Y(mm)和奥亚膨胀度b(%)四种参数。

本区煤种牌号较简单,第1、4、6、11层煤为气煤(QM),第13、15、16层煤为肥煤。

1.7.3 灰分可采煤层灰分含量表1.7.4 硫分可采煤层硫分含量一览表1.7.5 发热量可采煤层发热量一览表1.7.6 瓦斯华丰煤矿勘探时于99-1号孔采取了各可采煤层的瓦斯煤样进行了瓦斯含量鉴定,结果均小于10m3/t·d,与浅部生产鉴定资料基本一致。

根据《矿井沼气等级标准》,本区为低瓦斯矿井,低CO2矿井。

根据瓦斯分带标准,本区煤层瓦斯成分CH4含量一般小于10%,属二氧化碳—氮气带。

瓦斯化验成果简表根据华丰煤矿近年来在集团公司通风实验室所做的鉴定资料,各可采煤层的煤尘爆炸指数均大于30%,均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本次勘探于99-1孔取样进行了各可采煤层的煤尘爆炸测试,火焰长度500~700mm,岩粉量55.0~75.0%,结论同样均具有煤尘爆炸性危险,且从煤1到煤16有爆炸性逐渐增大的趋势。

煤尘爆炸性测试成果表1.7.7煤的自燃根据煤科院总院抚顺分院煤炭自然发火倾向性鉴定报告,华丰矿各煤层均为自然发火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为二类,其中有自然发火史的4层煤自然发火期为3~4个月,最短一次42天。

1.8井田地质构造1.8.1华丰井田地质构造华丰井田位于新汶煤田的最西端,为一东、北、西三面被断层围限的断块凹陷。

断块北界为蒙山断层,东界为南故城断层,西界为磁窑断层。

由于断块的掀斜作用和后期侵蚀,含煤地层总体向北东倾斜且仅保存于断块的中南部。

地层走向西部为340~360°,中部为290~310°,东部渐变为30~60°,总体呈一向北东倾伏、开口的簸箕状向斜构造,地层倾角17~40°,一般33°左右。

井田构造较简单,仅发育部分落差不大于30m的正断层及少数逆断层,一般延展较短且向深部尖灭,方向一般为NEE~近EW向和NNE~近SN向两组,倾角一般为70°以上。

此外,井田还发育了多个次级褶曲,但除了两翼拐弯处的两个向斜较明显外,一般规模很小,且向深部变的非常舒缓以至消失。

因此,井田深部构造发育程度较浅部简单。

1.8.2褶皱华丰井田总体为一向NE倾伏得簸箕状向斜构造。

中部地层走向290~310°,至东翼渐变为30~60°,西翼则变为340~360°。

中部地层走向较为稳定,两翼地层急剧转弯,显示出一簸箕状向斜。

在该向斜中,发育了多个次级褶曲,较为明显的有两个,1992年编制地质报告时定名为S1、S2,出现在两翼地层急剧转弯处。

S1向斜位于总体向斜的东翼,轴向近SN,浅部略向东弯曲。

该次级向斜在浅部表现明显,至深部变的较为宽缓。

S2向斜位于西翼,轴向近东西,较为宽缓。

此外,在井田中部还发育规模较小的一向一背,浅部在近露头处表现为断层(F12),中深部褶皱明显,往深部逐渐消失。

次级褶皱的发育,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在次级褶皱发育处,不仅地层走向变化大,而且与褶皱相伴生的小断层极为发育,给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造成不良影响,致使部分煤层由于构造复杂而无法开采,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

1.8.3断层勘探和矿井生产揭露资料表明,在华丰井田,不存在落差在30m以上的大型断裂,而落差在5~30m 之间的中小型断层较为发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