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论(儿童心理研究)————————————————————————————————作者:————————————————————————————————日期:认知发展论(发生认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吸收知识时的认知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
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认知发展论的理论,可以分成两阶段说明:1.其一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观念,这些术语代表其理论的要义或基本概念。
2.其二是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阶段观点。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认知结构与基模(图式)基模(图式):个体运用与生俱来的基本行为模式,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基模有时也称为认知基模或图式。
皮亚杰将其视为为人类吸收知识的基本架构。
通常称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为图式。
组织与适应1.组织:指个体在处理其周围事务时能统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历程。
2.适应:在其理论中,指的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基模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
在在此过程中会因需要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
同化(assimilation):个体运用其既有基模解决问题时,将遇见的新事物吸纳入既有基模,此一新事物及同化在他既有基模之内,成为新的知识。
调适:在既有基模不能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主动修改其既有基模,而达到目的的历程。
失衡与平衡。
1.平衡:当个体能轻易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到平衡。
平衡有三种: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基模中子系统的平衡。
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
2. 失衡:当个体不能同化新知识经验时,心理上自然会感到失衡。
失衡时会产生一内在驱力,驱使个体改变既有基模。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
由本能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
2.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
3.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
4.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
这四个阶段有以下的特色:1. 发展顺序不变,但具有个别差异。
2. 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 依赖认知发展,但……(1)可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2)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3)各阶段的顺序是自然的阶层(所有成功发展的阶段都会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与合作,但后一阶段比起前面的阶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统整)。
(4)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协调感觉经验(例如看或听)与身体的肌肉运动,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如看到和听到的是对世界的理解)。
”“婴儿通过对加给客体的身体行动,来获取对世界的知识。
”“婴幼儿经过了一个过程,从出生时的本能反射行为,到本阶段结束时,开始出现符号思维。
”表现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大部分行动都是以天生的有限图式。
(皮亚杰理论中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为基础,例如吮吸、观看、抓握和推。
在第一年中,感觉运动序列得到改善、组合、协调和整合。
随着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对外界有影响,他们的行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特征儿童以生来就有的一小部分感觉运动反应开始了生活。
儿童发展出客体恒常性和开始进行符号思维。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分为6个子阶段:子阶段月龄描述1 简单反射(出生-6周)通过先天的反射行为来协调感觉和行为。
皮亚杰描述了三种基本的反射:用嘴来吮吸物体;用眼睛扫视或直视物体;以及当一个物体接近手时,用手掌去抓握(达尔文反射)。
到第6周以后,这些反射开始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例如,达尔文反射变成了有意的抓握。
2 第一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6周-4个月)"协调感觉和两种类型的图式: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重复最初是偶然发生的事件)。
反应的主要焦点仍集中于婴儿自身的身体。
"作为这种反应的例子,婴儿可能会重复用手通过他们脸的动作。
此外,在这一子阶段,可以因为条件反射或操作条件反射而引起被动反应。
3次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习惯的发展。
婴儿的关注对象从集中于自身转移到更为关注于物体;他们会重复那些带来有趣的或令人愉快的结果的行为。
这一子阶段,主要是发展了视知觉与抓握之间的视—动协调。
在这一子阶段,出现三种新的能力:有意识地抓住所需物体,次级循环反应,以及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分化。
在这一子阶段,婴儿能够有意识地抓住所需对象方向的空气,经常成为朋友和家人的娱乐。
次级循环反应,或者说重复一个涉及外部对象的行为开始了。
例如,转动一个开关,反反复复开关一盏灯。
有意识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协调还没有正式发生。
一样完全被藏起来的物体没有寻找的想法。
4 次级循环反映的协调阶段8-12个月视觉和触觉—手—眼协调;图式与意向的协调。
“这一子阶段,主要是发展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协调能力。
拥有了皮亚杰所说的“第一次真正的智力。
”此外,这一阶段标志着目标取向的开始,蓄意的分步骤计划,以完成一个目标。
例如在一次明显藏匿处把物体找到,在其他人把物品当着它面的时候转移到其他处,它还是会重复在上一个地方找寻,如果找不到,就放弃。
5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新颖性和好奇心。
12-18个月婴儿变得对物体的许多属性,以及他们可以对物体做很多事情,而感到好奇,他们尝试新的行为。
这个子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发现新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皮亚杰描述了儿童这时正处于“年轻的科学家”的关键时刻。
例如在上一次曾经看到物体的地方去找那个物体。
但是对于背后隐藏的物体转移无法成功找寻。
6 图式的内化18-24个月婴儿发展了使用原始符号,形成持久的心理表象的能力。
这个子阶段主要特征是出现了顿悟,或者真正的创造性。
例如有3个地方可以藏匿物体,它在一个地方找不到以后会再另外两个地方继续找寻,甚至背对孩子藏匿物体后,孩子坚持寻找,直到找到,这也象征着孩子的认知发展正处于通往前运算阶段的阶段。
“到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认识到对象是独立于自身,并且是永恒的。
物体恒存是对物体即使不能看见、听到或触摸到,仍继续存在的理解。
皮亚杰认为,获取对物体恒存的认识,是婴儿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通过观察游戏的序列,皮亚杰能够证明,到第二年末,出现了一种相当新的心理品质。
运思在皮亚杰理论中是对于物体的任何心理行为过程。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可逆性,其中包括反向运算(加法运算反向为减法运算)和抵偿运算(长为2,宽为3的面积可以相当与长为3,宽为2的面积)。
在这一阶段,儿童运算会产生一些错误特点,比如思维以自我中心为主,难以采取对方的角度。
根据皮亚杰理论,该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之后(2-7岁),包括以下运算错误类型:"自我中心" ——表现为难以采取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产生偏差。
"分类不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表现为物体有两种,有生命和无生命,有生命的为上位概念,他的下位概念比如为动物-哺乳类-狗-腊肠犬。
如果人拿图片(共8只狗,3只腊肠犬,5只公主狗)问孩子,腊肠犬多,还是狗多,通常孩子回答狗多。
"拟人化思维"——表现为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一样的想法,目标与感受。
"缺乏守恒概念"——表现为通过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质量,体积和数量守恒),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理解原来的形式改变以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数量不变。
如将同样的水倒进高而细的容器,和倒如矮而粗的容器,水的总数不变。
前运算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
符号功能子阶段包括2-4岁的阶段,儿童能够阐明不在现场之物体的形象。
心智能力的其他例子包括语言和角色游戏。
虽然在过程中有进步,但是仍然有诸如自我中心和万物有灵论的限制。
自我中心表现为儿童不能区分他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
儿童倾向于选择他们所看到的,而不是显示给他人的真实情况。
有一个例子,皮亚杰和巴贝尔做了一个实验。
给孩子们看关于一座山的三张图片,问他们一个旅行的娃娃在不同的角度将会看到什么。
孩子都挑选他们自己所见到的,而不是娃娃实际上的视角。
万物有灵论相信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可以行动,并具有类似生命的特征。
有一个例子是儿童相信是人行道发了疯,才让他们跌倒。
直觉思维子阶段包括4-7岁之间的阶段。
孩子变得非常好奇,问很多问题,开始使用原始的推理。
出现了对推理的兴趣,并想知道事物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皮亚杰将其称为直觉思维子阶段,因为儿童认识他们有大量的知识,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如何知道这些。
前运算思维涉及到集中偏向和守恒概念。
集中偏向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一个特征,而不去注意其他的特征。
集中偏向在守恒中也可以观察得到。
守恒的意识是,改变一种物质的外观,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
儿童在这个阶段不知道守恒。
他们无法掌握这样的概念,液体可以保持不变,而与容器的形状无关。
在皮亚杰最有名的任务中,有一名儿童,两个载有同样数量的液体的相同的烧杯。
孩子通常会注意到,两个烧杯拥有同样数量的液体。
但是将其中一个烧杯的液体倒入一个较高的容器时,通常小于7或8岁的儿童就会说现在的两个烧杯含有不同数量的液体。
孩子只是侧重于容器的高度和宽度,而不具有整体的概念。
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未能通过液体守恒任务,这是一个迹象,表明他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
儿童同样也不具有数量,长度,体积,面积等方面守恒的概念。
另一个例子是,给孩子看7只狗和3只猫,问他们狗多还是猫多,孩子们会作出积极的回应。
但是当被问及是否有比狗更多的动物,孩子将再次作出积极的回应。
这样在逻辑上根本性的错误,显示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处于直觉和真正的逻辑推理之间的过渡期,儿童在几年后才会获得真正的逻辑推理。
皮亚杰认为,在前两个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模仿和游戏来进行学习,因为他们通过内部化的活动来建构符号意象。
在其他国家进行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意义。
心理学家帕特里夏菲尔德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进行了类似皮亚杰的烧杯实验。
她的结果表明,只有百分之五十的10—13岁孩子具有守恒概念。
在其他文化中,如澳大利亚中部和新几内亚,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