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1)发展是一种变化。

2)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

3)发展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致动作发展。

可知度:是吉布森知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消极强化: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

观察学习:也称代替学习,班杜拉把它定义为: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神经病焦虑:是对于表现冲动的欲望感受到可能被惩罚的担心,即对本我占优势的行为可能受到威胁而害怕。

这是一种病态的焦虑形式。

离众: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如特定的空间、玩具、书籍等)同化: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中连接所有已被组织的成分与环境中现存的成分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同化。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的介于“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间。

关键期: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同一性混乱:是指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之感,典型的同一性混乱表现为“我掌握不了某些生活”,结果是退学、离开工作。

整夜在外逗留或孤独陷入古怪而难以接近的心境之中。

埃里克森还用同一性混乱理论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

(简答题:简述同一性混乱的危害)1、简述发展理论的任务?第一,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第二,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第三,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2、发展的原则1)发展方向的原则。

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相互交织的原则。

人类的身体结构是建立在左右两侧均等的基础之上的。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5)自我调节的原则。

自我调节是生命现象固有的能力。

3、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1)直觉特异性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增加。

2)注意实现最优化。

作为注意行为的结果,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某些信息,同时忽略另一些信息。

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儿童通过确定几次的外部特征、获得恒常性和形成知觉结构单位从而使知觉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4、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新的人格结构。

1)本我是最原始的系统,它处于思维的初级过程,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难以接近的部分。

2)自我是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

是联系本我和超我的。

3)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成分是一组实现不同功能的精神过程,个人的行为就是这三种精神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以致使他难以发挥主动性;或者别人对他的存在漠不关心、缺乏指导、缺乏尊重;或者对他过度表扬或过度批评,缺乏真诚的温暖的关怀;或者由于父母冲突,使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造成情感创伤;或由于孩子过早的承担过多责任或过迟承担应有的责任;或在同伴交往中被孤立、受委屈、遭歧视,产生过重的防范心理;或环境充满排斥,令人难以适应和接受等,孩子势必要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于是焦虑是不可避免的。

6、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及其特征: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7、如何理解“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是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

这种建立在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的教学,就是所谓“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

只有这种教学,才能激发和引起个体成熟阶段的一系列功能,对发展过程加以及时的组织、对不良倾向加以及时的调整,达到以教学促进发展的目标。

8、简述依恋发展的阶段根据鲍尔毕的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一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分化阶段。

鲍尔毕称之为“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

对周围人物、事件的探索活动。

在识别各种刺激的过程中,表现出感情技能。

第二阶段,低分化阶段。

即鲍尔毕称之为“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大约从3~6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岁半)。

鲍尔毕称之为“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

第四阶段,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之后)鲍尔毕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能从母亲的角度来看问题。

9、简述影响依恋的因素。

答:1)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

大多数智力迟钝的婴儿在与母亲的交往中表现为消极被动。

2)母亲的照看方式。

实验研究证实:母亲照看方式的敏感性及教养行为的适应性是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中心要素。

3)照看环境。

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的正常互动,受到照看环境的制约。

绝对的母性分离,肯定不利于良好依恋的形成。

简述维果茨基对概念形成的过程:1)概念含混时期。

儿童依据知觉或动作与表象相互连接成的一个混合形象对一堆物体进行分类,结果是这一堆物体的关系表面上有联系而实际上缺乏内在基础。

2)复合思维时期。

儿童的这种思维已经不再是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的联合,而是将一类功能上有某种联系的具体事物加以联合的思维形式。

3)概念思维时期。

儿童借助于词语将抽象的特征符号化。

1、对格塞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的评析答: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有序的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评析: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树立重视儿童成长规律的观点,向我们提出一个重视自然规律的理解方式,用以正确全面的认识儿童的发展。

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格塞尔对儿童发展过程中行为周期的波动现象的揭示和分析,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格塞尔发展量表带动了一大批婴儿测试的编制。

2、论述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依据对我们教学的影响。

答:一、观点: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决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2、有机体可以受到控制变量的影响,而此变量并不必定认作为刺激。

3、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二、儿童行为的强化和矫正: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点一滴地逐渐习得,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

三、程序教学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第一是小步子前进原则。

第二是主动参加原则。

第三是及时反馈原则。

在儿童教育方面,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但这一观点和建议大大的推动了对学习的中介过程、学习迁移、强化作用、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3、埃里克森同一性混乱的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4、皮亚杰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启示?第一,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只有当儿童发展到接近与运算的水平时,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理解数量关系时,他们在学习中才能很好的达到依次的守恒概念。

第二,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识是经常与动作或运算联系在一起的,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体活动。

儿童越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越难,而对于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越有影响。

皮亚杰以运算作为标志,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利用感知和动作去征服他周围的世界。

该阶段的发展对儿童以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对以后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在感觉运动基础上掌握了语言,并用词语来代表外界事物,在广度和速度上增强了他的思维活动能力。

该阶段儿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发展。

儿童对成人单方面的尊敬使成人变成了儿童一切道德和一切真理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幼儿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

他们的词语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的直观表象的限制。

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前运算阶段又可分为前概念期、直觉思维期。

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

但思维还直接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离不开具体经验,还缺乏概括的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不能进行命题运算。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

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个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开始区分;能运用假设进行各种逻辑推理;有特定的形式运演结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