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前言 (1)1.1任务由来 (1)1.2勘察目的、任务 (1)1.3前人工作概述 (2)1.4勘察工作评述 (2)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3)2.1自然地理 (3)2.2地质环境条件 (4)3 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7)3.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3.2滑体特征 (8)3.3滑带(面)特征 (9)3.4滑床特征 (10)3.5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10)3.6滑坡影响因素 (11)3.7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剰余下滑力计算 (11)4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17)4.1滑坡防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7)4.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17)4.3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7)5 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18)6 结论与建议 (18)6.1结论 (18)6.2建议 (18)报告内附表1.滑体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2.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3.砂、泥岩物性、抗拉、抗剪、变形试验成果统计表4.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报告内附图、附件1.工程地质平面略图2.滑坡体裂隙分布平面图3.滑体等厚线图4.滑床顶面等高线图5.试验成果报告报告附件1.工程地质勘察附图册(1)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3)探井工程地质展示图 1:100~1:200(4)探槽工程地质展示图 1:50(5)钻孔柱状图 1:100~1:2002.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1 前言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大门,位于三峡水库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
水路交通是万州的重要交通途径,在万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红溪沟港区作为万州的门户,为万州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滑坡一旦失稳将给港口带来重大的危害。
1.1 任务由来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为三峡工程淹没重建区。
三峡工程库区正常蓄水时滑坡处于半淹没状态。
目前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口淹没重建一期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然而近年来该滑坡变形加剧,滑体上建筑物多处出现拉裂现象,地面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并在继续发展。
1998年雨季勘察区斜坡出现大规模滑移变形,裂缝特别发育,在斜坡中部180~195m段出现房屋变形,1999年雨季勘察区又出现新的拉裂变形,在1998年滑坡范围的基础上,面积又有所扩大,变形进一步发展。
2001年8月的特大暴雨期间,滑坡进一步出现变形,这给三峡工程蓄水后红溪沟港区的淹没重建带来重大影响。
滑体上目前居住有近50人,三峡工程库区一期蓄水在即,滑坡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港口的淹没重建和滑坡体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001年7月我院受重庆市万州港务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该局要求我院在已有的勘察资料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规范编制勘察报告(不投入实物工作量)。
2001年8月我院完成报告编制任务后,该报告送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审查。
2002年1月经专家初审,指出该报告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三点:1、需补充、完善滑坡的特征要素;2、需补充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3、补充计算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
根据专家意见,我院于2002年3月进入勘察现场,有针对性地投入实物工作量开展勘察工作。
本报告即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
1.2 勘察目的、任务1.2.1 勘察目的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及危害性作出评价,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对滑坡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为滑坡综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2.2 勘察任务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是: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2.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查明滑体、滑带、滑床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特征;3.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和滑坡成因,计算并评价滑坡在各种荷载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4.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与治理方案建议。
1.3.1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完成了万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1981年,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了万县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20万)。
以上两个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区域上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是本次勘察的主要基础地质资料;1.3.21986年及1994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分别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万县滑坡群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报告》及《万县新城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受工作阶段的限制,该报告对滑坡仅作初步研究,可供本次参考;1.3.3 1993年12月及1997年12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分别完成了选址阶段的初勘及详勘提交有《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库区万县市迁建城镇新址地质论证报告》;1.3.4 1998年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有《万州港红溪沟港区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主要结论:A“裂疑仍在缓慢继续增大;”B“目前处于临界状态,…可使变形斜坡诱发为滑坡,应及时治理。
”1.3.5 2000年11月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提交有《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区淹没复建工程变形区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主要结论:A“在雨季地下水作用下形成了浅层蠕滑变形”;B“目前处于临界状态,但在雨季尤其是连续暴雨等条件下,可诱发为滑坡,故场地应及时治理。
”前人所作的工作,由于受工作目的和工作阶段的限制,不能满足滑坡工程地质勘察的专项要求,其工程地质资料不能满足滑坡治理设计需要,但可作为本次勘察的参考。
1.4 勘察工作评述1.4.1 完成勘察工作量根据2002年1月专家组意见,我院立即对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再次进行了现场踏勘,并收集相关地形地质资料,继而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及其它相关规定,编制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设计书》,于3月1日正式开展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槽探、岩土样采集、原位大剪等野外工作,3月22日结束该滑坡勘察的全部外业工作,4月6日完成报告编写、审核及复制。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4.1。
表1.4.1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1.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有: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66-99);5)《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5005-1998);6)《钻探技术规范》(DZ/10017-91)等。
2.采用的主要手段及质量评述工作中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槽探、室内岩、土、水试验及现场大剪等综合勘察方法,并充分收集利用了万州区域相同条件的滑坡勘察资料。
为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组建了以项目负责人为主要质量责任人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实行项目负责制,开展了勘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对原始资料进行了100%的自检和互检,确保了野外原始资料的准确性。
1)工程地质测绘采用1:500地形图进行实地勾绘,并对重点部位采用全站仪进行了实测标注,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钻探施工采用1台XY-1型钻机、1台XU-100型和1台GX-50型钻机施工。
为提高岩芯采取率,严格控制了回次进尺和循环用水量,滑体钻进回次进尺一般不大于1m。
根据滑动面为基岩与第四系分界面的特点,为确保滑带土不被破坏,除控制回次进尺外,在滑带附近还采用了特别方式,回次进尺不超过0.40m,保证了滑带岩芯的完整性。
钻孔岩土芯回次采取率:土体一般80~90%,基岩80~95%,钻孔合格率100%。
3)每个钻孔结束后均提干孔内循环水,并按规程要求进行了静止水位的观测,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真实性。
现场采取的岩、土、水样及时按要求蜡封、包裹、送检。
运输过程中避免了强烈震动。
4)工程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5)原位大剪试验、室内岩、土、水样测试工作由四川九○九岩土检测中心完成。
试验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工作中及时对野外资料进行了整理,作到了“三边一及时”,确保了勘察资料的原始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各工序各专业严格按规范执行,使用规范正确,获取的资料真实可靠,总体工作质量良好,符合规范要求,达到详勘工作深度。
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2.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勘察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万州长江大桥下游约400m的河谷斜坡地带,位于原红溪沟港口的上方,为万州区城区西北城乡结合部。
滑坡南北长310m,东西宽330m。
地理坐标范围:X:3405300.00~3405650.00,Y:5039250.00~5039600.00。
勘察区位于万州城区边缘,连接万州长江大桥的支一线公路从滑坡后缘通过,勘察施工较为方便(图2.1.1)。
2.1.2 气象与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丰沛,据万州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8.1℃,多年平均降雨量1181.20mm,历年最大降雨量1635.20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每年平均降雨量的70%,历年最大月降雨量711.80mm(1982年7月),最大日降雨量达243.31mm(1982年7月16日),最长连续降水16日,每年夏季多大雨、暴雨。
万州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长江在万州段多年平均水位107.89m,最低水位99.33m,常年洪水位133.00m,近30~70年来的最高洪水位为142.12m图2.1.1 交通位置图(1981年)。
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三峡水库建成以后,在汛期(6月中旬~9月底)运行时,需将水库蓄水位降低到防洪限制水位145m,以便洪水到来时拦蓄洪水,当遇上5年、20年、100年和1000年一遇的洪水时,坝前水位分别为147.20m、157.50m、166.70m和175.00m,洪峰过后,水库水位迅速降至145m,以防可能再次发生洪水;三峡水库在非汛期(10月至次年4月上旬)坝前水位保持在145m~175m~145m之间波动,水位变幅为30m。
2.2地质环境条件2.2.1 区域地质条件1 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在万州区城市规划范围及其周边区域,主要有两类大的地貌单元类型:侵蚀堆积地貌及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侵蚀堆积地貌:分布于长江两岸,漫滩一般高于河水位1~4m,洪水期被水淹没。
万州区域河流阶地共有三级,Ⅰ级阶地断续可见,Ⅱ、Ⅲ级阶地则零星分布,且多为基座阶地,目前阶地堆积物多被剥蚀,基岩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