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语义场”的理论
1.什么叫语义场
语义场就是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2.语义场的来源
“场”最早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如“电场”“磁场”“重力场”,后来将“场”引入语义学,建立了“语义场”。
3.语义场的层次
4.语义场的种类
(1)分类义场;(2)顺序义场;(3)关系义场
一语义场的性质
语义场是由语义系统中的一组有关联的义位组成的、具有一定共同语义特征的聚合体。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义现象尽管极为复杂,但它仍是成系统的,是一个与语音和语法相并列的同属于语言系统的子系统。
同其它系统一样,语义系统也是由若干成分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性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语义既是一个系统,包含着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那么,它无疑是可以进行结构分析的。
结构是系统内成分间内在有机联系形式,或者说是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层次间依照一定的共同性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总和以及其表现形式。
在语义系统中,语义的众多成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隶属,又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有序的聚合体。
这个聚合体具有层次化和网络化等特点,因而能从结构成分、结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
要分析语义系统的结构关系,必须先确定结构成分。
我们把组成语义系统的基本结构成分称为“义位"。
义位是语义系统中能独立存在的基本语义单位(相当于“义项"的概念)[(1)],它是以词义中的指称意义为基础,辅之以附加意义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考察一个词义是否为义位,关键在于看它的指称意义能不能独立,能不能与其它指称意义相区别,如果能,则应算为义位;如果两个指称意义没有多大区别,那就应再分析其附加意义有无不同,如不同之处特别明显,也应分别算为义位。
比如,把“枯萎"“逝世"“归天"这三个语义单位互相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均是指生物的发展过程,但前者和后两者的指称意义有明显不同,前者是指草木干枯、萎缩,而后二者则是指人的死亡。
后二者的指称意义虽然基本一致,但附加意义有差别,分别带有庄重色彩和迷信色彩。
因而,它们是三个不同的义位。
在语义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义位在总的方面均有共同点,服从共同语义原则的支配,各作为聚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
一个义位不仅自身独立,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通过多种关系与其他义位相关联,从而取得彼此存在的价值。
一般说来,这诸多联系不外是“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两种性质的联系,不外是纵的方面逐级隶属,横的方面相互对立的两种形式的联系。
义位之间在语义系统中正是从共时方面由这些联系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性质的组系化、层次化的聚合,即从结构的平面上构成了语义场。
例如,具有共同语义特征“说"的义位就有“说、扯、称、道、讲、唠、聊、嘀咕、唠叨"等等,这些义位聚合成组,构成
一个语义场,
就是组系化,而义位“说"在这一组系中占据的地位,比其他义位高一个层级,就是层次化。
通过语义场的分析,有助于全面地观察义位,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意思不同的义位,必然处于不同的语义场,如“走"和“落"即是。
意思相近或相类的义位,则处于同一语义场中,如“轻捷"“麻利"“快速"等即是。
义位处于同一个语义场,是由它们之间的共性决定的,而个性又使它们相互区别开来。
所以,在进行语义结构分析时,不能脱离语义系统对任何一个义位作孤立的研究,而应该首先明确义位在语义场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义场是语义结构分析的基础。
二语义场的结构模式
如前所述,语义场是由互相联系的义位组成的。
义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状态,就是语义场的结构模式。
迄今为止,对于义位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词义制约的观点,一是词义联想的观点。
就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来分析,我们认为,它主要是由义位间的共性联系联结起来的,这是语义场形成的前提,而义位各自所具有的个性,则是语义场得以存在的基础。
根据这一看法,从组成义位的义素的角度,我们把语义场的结构描述为由“义素节"和“义素链"所组成的树状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义素节是语义范畴的标志,是语义特征的集中表现。
通过义素链的传递,某一义素节从另一高层次的义素节那里接受了语义信息,进行聚合形成义位,又以此为基点,通过义素链从不同的角度向低层次发出信息,继续形成其他义位。
值得提出的是,义位是义素节的表现形态,但不是唯一的形态,因为有很少一部分义素节是没有或未用合适的义位来标示的,它们在结构中只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未能显现出来的义素节我们称之为“零位"。
[(2)]所以,语义场所包含的语义结构单位是义位和零位,起联系作用的是义素链。
以“."代表义位,“。
"代表零位,语义场的结构模式可描述为:
(附图[图])
以“交通工具"和“人的年龄"语义场为例,它们的结构可粗略地表现为:
(附图[图])
由于“年龄"和“未成年"都不属于“人"的基本类别范畴,而只是一种语义特征,故为零位。
三语义场的语义结构特性
语义结构是义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义位则按照一定的语义结构进行排列和聚合。
分析语义场,不仅需要描述其结构模式,并且要揭示其语义结构的一些重要特性。
(1)客观性和约定俗成性。
语义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概括认识,没有客观外界对人脑意识的折射,就没有语义。
在使用语义确定词语的指称时,人们必须考虑事物和现象自身的本质、相互的联系,并把它们纳入到语义系统中去,这样,语义结构也就必然带有了客观性的性质。
例如,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汽车、卡车、轿车和赛车等,语言中也就没有称谓它们的词语的意义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同样,没有上的存在,也就没有中和下的出现,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即绝对不会形成反映这些事物的语义结构。
当然,语义的作用不仅仅是确定语词,给客观事物和现象称名,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些现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
这种认识必须符合社会习俗,为全社会成员所一致承认,即具有约定俗成性。
例如对“儿子"的语义认识,就不能解释成“外甥",对“走"的语义认识就不能解释成“飞",否则就会造成语义场语义结构的混乱。
语义结构的约定俗成性还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联系的不同认识上。
如汉语的“中表亲属"和“堂房亲属"包括八个义位,而英语只用了“Cousin"一个义位。
汉语的亲属词数以百计,能标义位的就有50多个,而英语的亲属词只有13个,加上几个修饰词,就可以指称所有的亲属关系。
一般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