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研究--——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分析研究资料之十二[容提要]旅游产业是世界围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
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为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适宜的产业契机、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章对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布局、效益进行分析,剖析问题,提出对策,给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从绝对增长量来看,省旅游产业近十年来(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国旅游人数、国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外汇收入四项均保持了逐年增长。
省2000年接待国旅游人数5478万人次,国旅游收入270.31亿元,2009年接待国旅游人数15065.18万人次,国旅游收入969.6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5和3.59倍;200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50805人次,外汇收入14572.13万美元,2009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334634人次,外汇收入51020.22万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96和3.50倍(详见表1)。
表1 省2000-2009年旅游人数、收入情况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2009)、《旅游统计便览》(2010)二是从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来看,2003年以来,全省维持在7%左右,到2009年,这个数值达到7.83%,在经过六年稳定发展后,有加速启动的迹象。
近十年来,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旅游收入下降外,旅游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超过了地区GDP的年平均增幅。
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新高1004.48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比2008年增长35.0%(详见表2)。
可见,省旅游产业正进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突出。
表2 省2000-2009年旅游收入指标数据来源:《统计年鉴》(2009)、《旅游统计便览》(2010)(二)旅游设施、项目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省旅游项目不但数量增加,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2009年,全省旅行社达到886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社25家;全省星级饭店602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60家,三星级226家,二星级282家,一星级23家,总客房52586间,总床位96476;长江星级游船18条,其中五星级6条、四星级6条、三星级2条、其他4条。
全省A级景区189家,较2006年的99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其中5A级2家、4A级57家、3A级71家、2A级55家、1A级4家。
形成了一批在国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名品。
工农业旅游示店有66家,其中工业点11家,农业点55家;国家级23家。
全省取得导游人员15767人,上岗导游10500人。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省随着“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旅游产业区域布局呈现出高度集中性和以大代小的良好势头。
城市圈是以为中心,包括、黄冈、、、、仙桃、天门、潜江等市。
2009年,城市圈旅游总收入达到665.6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66.27%,超过了一半还多,显示出城市圈在全省旅游产业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作为核心,充分带动了圈周边城市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仙桃、天门、潜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66.7%、44.3%、90.4%、96.0%、55.3%,均高于市36.1%的增长幅度(详见表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自2008年以来着力打造的旅游区,该区地域包括襄樊、荆州、、、、随州、和神农架等市(州、林区)。
2009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总收入达到338.7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33.73%,从统计数据来看,除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外,、随州、神农架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8.4%、44.3%、63.3%(详见表3),已成长为圈新的旅游增长极。
表3 2009年各市州旅游总人数、总收入数据来源:《统计年鉴》(2009)、《旅游统计便览》(2010)(四)入境旅游逐步回暖2009年旅游市场总体呈现出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
国旅游在国家拉动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环境下,取得了大幅度增长,而入境旅游则经历了由逐月下降到探底回升的变化过程。
主要表现为,入境旅游人数探底回升,外汇收入持续增长。
2008年全省入境旅游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后,2009年呈现出入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双增长的良好局面。
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133.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10亿美元,同比增长15.3%。
从国外客源增长情况看,欧洲、美洲、大洋洲回暖迹象明显,同比增幅分别为7.0%、14.3%、11.5%,亚洲、非洲延续了2008年的态势,分别有9.1%和88.1%的增幅(详见表4)。
从国外客源构成情况看,欧洲、亚洲各占约三分之一,亚、非洲游客所占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24.07%、0.27%提高至31.77%和0.67%,成为了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亮点所在。
表4 2009年国际旅游客源分布(按地区分组)数据来源:《旅游统计便览》(2010)(五)黄金周旅游项目日益成熟从1999年,国家根据当时的人民消费低迷状况,决定采取黄金周休假制度开始,到现在的十年时间,黄金周旅游项目日益成熟。
2009年,全省春节黄金周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385.74万人次、10.71亿元,同比增长38.8%和31.6%;“十一”黄金周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1038.92万人次、30.07亿元,同比增长23.3%和47.9%。
这充分说明随着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在需求,仍然是刺激国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旅游区域拓展滞后,与其他旅游强省差距明显一是客源规模相对偏小。
2009年,省国游客人数在全国排名第10位,国旅游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1位;入境游客人数在全国排名第15位,入境旅游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8位。
以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者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处在中游地位,落后于旅游发达省份(详见表5)。
客源规模偏小,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使得总需求带动不足,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表5 2009年我国部分省份旅游人数和收入情况对比数据来源:旅游统计便览(2010)二是客源构成比例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国旅游客源分布上,2009年,省国旅游客源以中南地区为主,占63.57%,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所占比重较小,这直接导致了消费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国际旅游客源分布上,外国人占76.25%,港澳台同胞占23.75%,但在人均停留时间上,均不足2天,这使得尽管在入境游客人数上多于,但在入境旅游收入上却是不及邻省,留客难是旅游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旅游开发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活约束产业化提升首先,从管理体制上看,一是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缺乏更有效的管理手段,跨行政区划的资源开发部门缺乏有效整合,与园林、文化、交通、信息等部门缺乏部协调机制;二是旅游企业管理体制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竞争能力较弱。
其次,从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上看,缺乏创新机制。
一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受传统思维定式影响多,对市场的了解少;二是在新市场的开拓方面,缺乏投入、引入机制,使得旅游发展的步伐相对滞后。
(三)旅游产业结构仍不平衡从2009年旅游产业各项目的统计数据来看(详见表6),全省旅游产业结构仍不平衡。
一是交通、住宿、餐饮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景区游览、娱乐的比重。
在国旅游收入项目中,交通、住宿、餐饮所占比重之和为51.54%,比景区游览、娱乐所占比重17.61%高出大约34个百分点。
这个差距在入境旅游收入项目中更为明显,达到了约52%。
旅游的核心部门——景区游览的收入比重偏低,在各项目中排在第五或第六位。
二是购物对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高,但与旅游发达省市30%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50%-70%的水平相距甚远。
在国旅游收入项目中,购物所占比重为21.43%;在入境旅游收入项目中,购物所占比重为18.30%。
表6 2009年省旅游收入项目构成数据来源:《旅游统计便览》(2010)(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交通优势度不高。
全省公路覆盖密度已接近于旅游强省、的水平,但全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交通状况差距较大,交通问题仍是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
入境游方面,国际航班少,游客进出不得不选择转机;国游方面,许多重点景区可进入性差,使旅游“游短旅长”,旅游者时间、金钱、精力支出较大。
二是邮电通信、银行、信息网络等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
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给游客出行带来不便,缩短了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五)精品名牌效应拉动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旅游地发展的核心是树立独特、鲜明地有招揽性的旅游整体形象。
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产品有100多个,但缺乏比较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围知名度较低。
同时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层次、档次还不够高,初级性比较强,缺乏整合,缺少品牌。
2009年,旅游有长足的发展,“一江两山”的品牌效应初显,然而与知名强势品牌相比,在富有度、知晓度、效益度、扩展度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六)对外宣传缺乏力度,“”名片影响力有限一是营销宣传的资金投入有限,以至市场敏感度不够,营销成效低;二是营销宣传整合度较低,省各县市在具体旅游促销行为上缺乏联合促销的意识,不利于全省整体旅游形象的提升;三是营销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多,缺乏科技含量。
(七)旅游人才相对稀缺,产业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管理层学历偏低,尤其在饭店业和旅游景区更为明显;三是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少,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小,无等级职称占大多数;四是员工流动性大,离职比重较高。
三、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大旅游”产业模块一是以为支撑,布局“大旅游”发展战略。
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要把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中心城市,同时,建设一批优秀的旅游城市、旅游强县和旅游名镇,构建以为中心的跨省市的区域性“大旅游”产业模块。
二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强强联合,实现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格局的创新。
旅游业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旅游空间和效益最大化,不仅需要加强省相邻区域之间的合作,构建全省旅游产业模块,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其他省份实现更为广泛的区域合作,逐步建立信息交互机制,共同构建无障碍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