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XX公司人员流动分析报告目录一、概述1.1人员流动分析报告的目的1.2概念与意义1.2.1人员离职率1.2.2人员新进率1.2.3人员流动率二、公司总体人员流动分析三、公司人员离职与司龄的分析四、人员流动组织结构分析4.1人员离职组织结构分析4.2人员新进组织结构分析五、员工流动背后的问题诊断5.1招聘环节的问题5.2公司管理者的问题5.3工作设计或岗位设计的问题5.4薪酬政策与奖罚政策的问题5.5企业文化的问题5.6用人、育人、留人的问题六、尾声一、概述1.1人员流动分析报告的目的通过对2011年度人员流动分析,采取公司和职能部门作为两条分析主线,采用离职率、新进率、流动率三个分析指标,从月度、年度、司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全方位的分析员工流动情况,深入发掘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将此作为2011年度的人力资源工作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排除隐患。
1.2概念与意义1.2.1人员离职率【定义】离职率是指在统计周期范围内,离职总人数与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
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自行离职、公司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累计在册人数是指在统计周期范围内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期初员工数量加上周期内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期末员工数量与周期内离职人员之和。
【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100%【意义】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1.2.2人员新进率【定义】人员新进率是指在统计周期范围内,入职总人数与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
【公式】新进率=入职总人数/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100%【意义】新进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活力的一个指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适当的新进比率以优化内部人员整体素质。
该指标往往与人力资源策略和离职率一起综合分析。
1.2.3人员流动率【定义】流动率是指统计周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与累计在册人数的比例。
该指标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
【公式】流动率=(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累计在册人数【意义】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
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
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
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
但一般一线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事务性工作人员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二、公司总体人员流动分析根据公司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公司总体月度各项人力数据(见表1)统计显示,2011年度公司员工离职人数为212人,录用人数为212人,月均在职人数为121人。
公司月度人力统计数据人数/月度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十二合计均值期初人数116 104 106 136 129 129 129 125 115 120 119 118 - 121 录用人数 4 20 56 11 23 17 32 11 11 3 17 7 212 - 离职人数16 18 26 18 23 17 36 21 6 4 18 9 212 - 期末人数104 106 136 129 129 129 125 115 120 119 118 116 - 121表1图1图2图32011年度公司人员流动月度各项数据分析,从公司月度人员流动各项指标(见图1)显示,公司月平均离职率为12.4%,月平均新进率为12.1%,月平均流动率为24.5%。
其中,流动率在三月达到峰值为50.6%,七月次之为42.3%,在十月达到谷值为5.7%;离职率在七月达到峰值为22.4%,在十月达到谷值为3.3%;新进率在三月达到峰值为34.6%,在十月达到谷值为2.4%。
从公司月度人员流动数据(见图2)显示,公司月平均离职人数为18人,月平均入职人数为18人,月平均流动人数为36人。
其中净流入人数(即入职人数-离职人数)在三月达到峰值为30人,在一月达到谷值为净流出12人,八月次之为净流出10人;离职人数在七月达到峰值为36人,在十月达到谷值为4人;入职人数在三月达到峰值为56人,在十月达到谷值为3人,1月次之为4人。
从公司人员月度平均在职人数(见图3)显示,公司月平均在职人数为121人。
其中,在四月达到峰值为133人,在二月达到谷值为105人。
【分析】公司全年的人员配置基本处于一个不饱和的状态,其一,是因为外界环境造成人员配置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其二,是公司内部产量的上升,对产能需求带来的用工需求;其三,是公司各部门因人员差异、公司环境、部门负责人等因素,使得部分部门人员流动频繁,全年流动总人数(即全年流入与流出人数之和)达424人,而一直处于一个需求状态;其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岗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造成长期缺岗现象。
因此,最终使公司感觉到人员供需无法得到满足。
2011年度人员的入职人数(见图1,图2)相对较多的月份是二、三、五、七月份,入职人数都在20人以上,三月更是达到了56人之多,离职人数除九、十、十二月,其他9个月离职人数都在15人以上,其中三、五、七、八月更是每月离职在20人以上。
从净流入人数的角度结合公司月度在职人数(见图3)观察,第一、四季度,人员比较紧张,一季度是由于处于年前年后阶段,人员流动率尽管不高,但是在本身就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对公司生产却造成很大影响,而四季度是因为年底入职人数急剧下降,并且离职人员很多会选择年后工作而导致,而四、五、六、七月尽管流动率很高,但是流入和流出相对稳定,使得人员在整体配置上也相对稳定,但是如此高的流动率,对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公司人员离职与司龄的分析图4图5图6离职人员从月度平均司龄(见图4)统计显示,全年二月和十二月的离职人员的平均司龄在半年以上,十二月平均司龄更是达到1年,三月平均司龄最小为一个月,其他月份的平均司龄保持在4个月上下的水平。
全年离职人员的司龄分布(见图5,图6)统计显示,离职主要集中在司龄为3个月以内的人员,占比总离职人数的62%,1年以上司龄的离职人员相对较少,但也达到了21人,占比10%。
【分析】公司离职人员主要集中在入职后3个月内,未满试用期的员工占绝大多数,其中入职后1个月的最多,有89人,占到总离职人数的42%,在三月,达到了一个离职的次高峰,平均司龄却是全年最低,说明新员工离职现象在三月非常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年后二月和三月招募了大批的生产一线员工,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在这个时候也是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都会在这个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工作。
十二月的离职人员平均司龄是全年最高为1年,二月次之为8个月,各项数据表明,在这两个月离职人员尽管不多,但是基本都是1年以上的人员为主,而且呈现一个1年上下司龄的和2年以上司龄的自愿离职的人员中大部分选择在年前离职,二月离职人员司龄较高的还有一个因素是年后机械部钣金组调整计件单价而导致了一批老员工的离职。
可见,从司龄的角度分析,一个员工在进入企业后试用期里最容易出现波动,因为他在加入公司前有一个期望,进入公司以后可能会感到现实与他的期望具有一定的差距,或者他对企业管理模式或工作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人容易变得浮躁,外界稍有刺激或内部突遇不顺,员工会容易离职。
从时间点上分析,在新年前后是员工比较容易出现离职的时间段,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家庭因素导致其离职,明年不再回宁波,另一方面这个时间员工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选择跳槽,比如其朋友介绍,其他企业的表象待遇比本企业稍优等。
四、人员流动组织结构分析4.1人员离职组织结构分析图7图8图9人员离职从组织结构(见图7,图8,图9)统计分析,生产部门的离职率较高,电气部和传感器部尤为突出,均超过70%;服务部门由于受到仓库管理员的频繁变动,是导致年度离职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从离职人数上看,生产部门居前,依次是传感器部、机械部和电气部,分别是52人、51人和45人,总装调试也达到39人,此四个部门(组)占全年离职总人数的88.2%。
【分析】生产部门的高离职率一方面是生产部门主要是由一个高流动性的一线员工组成;另一方面根据离职原因分析,各部的员工主要离职原因又有所不同,电气部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对上级主管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占该部离职人数的86.5%,传感器部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对上级主管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和对薪酬的不满意,占该部离职人数的88.5%,机械部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对岗位不适应,占该部离职人数的68.2%,总装调试组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对岗位不适应和对薪酬不满意,占该组离职人数的78.6%;再一个方面,宁波地区的人力资源供给远远低于需求,是造成人员频繁离职的主要外界因素。
从相关数据统计与人力资源实践过程中发现,人员离职在组织结构上一般具有马太效应,公司人员流动性大的部门(组)往往都比较集中,并且都是高离职率的部门,高离职率一般都集中在几个时间段内进行。
由于高离职率的部门(组)负责人对最初个别人员的离职没有正确的处理,而导致部门(组)内部的其他人员也随之离职,进而形成局部性的集体离职,非常容易形成从众效应。
高离职率的部门(组)负责人,需要对本部(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解决,把流动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
4.2人员新进组织结构分析图10图11图12人员新进从组织结构(见图10,图11,图12)统计分析,员工新进率电气部最高为84.2%,总装调试次之为79.6%,其他各部也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新进人数上观察,生产各部是新进员工的主要流入部门,即电气部、机械部、传感器部、调试总装,分别是48人、48人、46人和43人,此四个部门(组)占全年新进人数的87.3%。
【分析】由于2011年新年前的一线员工的流动,再加上一线员工的高流动率的属性,以至于生产各部需要大量的新进员工。
结合人员离职组织结构统计,电气部、总装调试组和服务部门较年初人员有所增加,机械部、传感器部、品质部较年初人员有所下降。
五、员工流动背后的问题诊断通过对公司员工流动的分析,发现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