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A.m= xB.m = x –nC.m = n - xD.m = x + n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R的原子中质子数为m,Rn-离子是表示得到n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所以m═x-n。故选B。
4.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13.下图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均只含有氢、氧两种原子,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A.图中x=8
B.镉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镉原子的中子数是64
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g
【答案】C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A、图中x=48-18-18-8-2=2,故A错误;B、镉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C、镉原子的中子数是112-48=64,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故C正确;D、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4,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错误。
C.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的运动,不是分子消失了,错误;
B、气体膨胀是由于分子间隔变大,正确;
C、桂花飘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正确;
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正确。故选A。
8.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点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11.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错误;
D、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错误。故选B。
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粗盐C.生铁D.纯碱
【答案】D
【解析】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纯碱是纯净物,而空气中成分比较多,粗盐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氯化镁等杂质,生铁中还有碳,所以都属于混合物,故选D
A.镉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镉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8
C.镉原子的中子数为48D.镉原子的质量为112g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镉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题意,镉(Cd)的原子序数为4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镉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8,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故选C.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18.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所以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易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17.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归纳错误的是()
A.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原子不能再分
C、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的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水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物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广西柳州九江河发生镉污染,在湖南又检出大米镉超标,但镉是人类的朋友,如制造“镉-镍”充电电池。镉(Cd)的原子序数为48,相对原子质量是1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②表示的每个原子在化学反应时通常易得到两个电子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①和②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3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的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6.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意,“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所以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组成的混合物,选项正确;
C、由题意,镉(Cd)的原子序数为48,相对原子质量是112,由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112-48=74,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题意,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2,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的简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三种不同的元素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D
【解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A. NH4NO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三种物质.故C正确.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 -3,,0三种.故D错误.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 和 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 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分别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分别是氧化镁和碳,反应的方程式是:2Mg+CO2 2MgO+C,由此可知:A、由方程式可知,碳元素从CO2转化为C,镁元素从Mg转化为MgO,碳元素和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 和 的微粒个数比是比为:2:1,故错误;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 是金属镁,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和 都属于氧化物,故错误;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是12:[2 (24+16)]=3:20,故正确。故选D。
9.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m=10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m=22-2-8-2=10,该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B.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选项错误;
C.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项错误;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消失了
B.气体膨胀—分子间隔变大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这是因为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占据的空间很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
10.最近,我国研发出了“发电玻璃”,又名叫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其原理是在绝缘的普通玻璃上涂抹上4微米厚的碲化镉光电薄膜,由此制成可导电、可发电的半导体材料。镉元素的信息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