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中考备考复习专题3《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2021年中考备考复习专题3《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专题3《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原子不能再分B.原子在不断运动着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原子核是()A.由质子和电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中子和电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3.将用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A.质量增大B.个数增多C.间隔增大D.体积增大4.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A.B.C.D.5.根据下列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相对稳定结构B.它们属于四种不同元素C.只有②是原子D. ②、②都属于阴离子6.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

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元素符号不同B.原子质量不同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7.在加压条件下,25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8.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按质量计,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铝B.硅C.氧D.铁9.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10.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B.氯化钠C.干冰D.铁11.铱的某种原子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铱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元素符号为IrB.属于非金属元素C.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77D.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12.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B.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13.登山时,将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

下山后瓶子变瘪,瓶内的气体分子()A.体积变小B.个数变少C.间隙变小D.质量变少14.不同种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A.中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核外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15.生活我们经常听说“补铁”,你认为下列可行的是()A.代表需要补充铁丝B.代表需要补充铁粉C.代表需要补充铁块D.代表需要补充铁元素二、填空题(共3小题)16.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17.《庄子》中有个成语:相濡以沫,说明再少的水也能解渴,甚至只剩1个水分子了,也还具备水的化学性质。

如果将1个水分子(H2O)拆开成2个氢原子(H)和一个氧原子(O),则化学性质完全变化了,根本就不是水了;氧气(O2)能供我们呼吸,我们需要的是氧分子(O2);但是如果将氧分子(O2)都拆开变成一个一个的氧原子(O),不但不能供人呼吸了,甚至对我们人体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因此我们说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8.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②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2小题)19.实验探究(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②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l)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

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1)A处形成白烟是因为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____比。

(填正或反)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但是用物理方法是可以将原子再分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所以A选项错误。

2.【答案】B【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答案选B。

3.【答案】C【解析】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由于外界的气压变小,袋内的气体中的分子没有增多,本身也没有变化,变大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所以应选C项。

4.【答案】D【解析】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A.质子数3>核外电子数2,为阳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B.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C.质子数16<电子数18,为阴离子,故C不符合题意;D.质子数17=电子数17,为原子,故D符合题意。

故答为D。

5.【答案】D【解析】A.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都是相对稳定结构,正确;B.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它们属于四种不同元素,正确;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原子,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离子,故只有②是原子,正确;D.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②、②都属于阴离子的结论是错误的。

故答案选D。

6.【答案】C【解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所以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故选C。

7.【答案】C【解析】25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选C。

8.【答案】C【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故选C。

9.【答案】A【解析】分子的三大基本性质: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要能利用此知识点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故选A。

10.【答案】C【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A是由碳原子构成的;B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C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D是由铁原子构成。

故选C。

11.【答案】B【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A选项元素符号为Ir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属于非金属元素是错误的叙述;从名称书写上可知属于金属元素;C选项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77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是正确的叙述;故选B。

12.【答案】B【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A错误;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B正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C错误;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小,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解析】登山时,将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瓶内气体体积变小,所以瓶内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选C。

14.【答案】B【解析】元素为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也就是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故不同元素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B。

15.【答案】D【解析】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补铁”代表需要补充铁元素,故选D。

16.【答案】A BD ABD【解析】A为氦原子结构,属于稀有气体元素;而BD两种粒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C粒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或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认为是稳定结构,达到稳定结构的是ABD。

17.【答案】分子【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18.【答案】②原子内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②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解析】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说明原子内有很大空间;一小部分α粒子方向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19.【答案】(2)②液体变为红色;②A无明显变化,B烧杯中酚酞变红;(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4)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解析】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A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能够使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酚酞变红,这一现象从而也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0.【答案】(1)不停地运动(2)慢反【解析】由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在A处形成白烟。

形成的白烟在A处,离浓盐酸较近,离浓氨水较远,这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慢。

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