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宏观调控专题第一部分,宏观经济金融局势回顾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以下十冷十热,):(1)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2)热的是供给,冷的是需求;(3)热的是生产,冷的是就业;(4)热的是加工工业,冷的是农业等弱质产业;(5)热的是城市高档次需求,冷的是农村生活保障需求;(6)热的是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投资并不热;(7)热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项目,水电、交通、能源产业、自主创新、民营高科技及民生产业并不热;(8)热的是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部、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并不热;(9)热的是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并不热!(98年以来银行信贷大幅增长,主要用于经营城市。

如果长期跟踪中国市场化进程就会发现此轮调控非彼轮调控那么简单:上一轮(93年)过热的面虽比本轮过热的面要大许多,但成因却单一许多,上一轮过热虽也以投资过度为主要表象,但投资主体却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目标主要是增加产能;断言本轮过热的成因复杂许多在于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向已今非昔比,城市化之进程加速及地方政府参与直致主导之热情更是今非昔比。

人们看待和评价过热,往往以价格上涨、贷款增加和能源紧张等表象作依据,实际上是不够客观的,剧此就将板子打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身上就更是错误的!此刻我们就很有必要问一问,究竟是谁在制造和支撑着一系列过热的表象?深入分析不难得出的结论应当是:刺激此轮中国经济逐步过热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忽然提速。

以城市化为抓手,新一届地方党政官员与他们的前一任或前几任对比,政绩的衡量坐标发生了大变化:上一届或上几届主要以抓企业来拉动GDP,新一届则注重经营城市,以地方政府通吃城市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以地价升值为诱饵,吸引大量内外资争抢经营城市之“大餐”,不但直接间接拉动GDP,而且以城市面貌大改观全方位显示“政绩”,眼观中国目前的大、中、小城市,“吊车经济”蔚为壮观不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等的去处不就一目了然。

问题是城市化本该遵循市场法则,国外城市化一般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而我们试图“短平快”,如此拔苗助长的经济岂能不猝然过热?我们的城市化以各级政府大举借债、大量拖欠农民工资、甚至直接把债务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加重税赋,乱收费、乱摊派为手段,不惜无视政府信用、破坏市场规则、损伤农民利益,其结果是增加了农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危害社会稳定;(据专家估计,我国仅乡镇一级债务每年就以200亿人民币的速度递增,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实际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第一杀手;楼继伟十多年前做财政部常务付部长时曾指出我国隐性赤字远远超过显性赤字;问题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举债,地方政府是无权借债的,大量的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普遍存在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城市化以高楼大厦和绿地草坪引以为荣,发达国家则以有多少农民在城市定居(不是打工、盲流甚至乞讨),转变成真正的市民为标志;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20%以上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

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城市化就成了一个与“大而无当、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形影不离的过程呢?这反映了我们对城市化概念的严重误渎。

其实,城市化不只是物的城市化、形的城市化,更是人的城市化、精神的城市化。

因此,除了“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和人口积聚这些城市化外观外,城市是否为更多的人加入城市生活做好了调整其内部生态结构的各种制度准备?城市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在保障人们建立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基础上,促使其培养起城市化的生活意识和态度?这些城市化的内在品质对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实现了城市化更为重要!否则,必然伴生的现象一定是“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中国由此陷入困境。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这一数据2009年已经达到了46.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两倍左右。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目前持续上涨的房价正在把农民工阻挡在城门之外,中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因此受到阻挡;住房分配目前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应从政治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因此,居住条件的获得是一个人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而不是说你有钱才可以,没钱就不行的问题。

(有媒体报道,一项对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发现,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人居住。

)除了高房价外,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弱势群体贫困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也让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人口总量以每年54.3万的速度膨胀。

但北京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由于人口快速膨胀,新增交通供给、南水北调水量等都可能被新增人口抵消或吞噬(在郊县甚至有的村、镇打算建围墙、拉电网、安监视、发凭证!!!);这几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城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局部立交桥下积水深度超过1.5米,给百姓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两位年轻人还因推车不慎掉进排水井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放眼全国,北京并非孤例。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上海、重庆、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可见,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不符合“化”的市场规律的,照此下去,逐步过热不但难以遏制,而且许多矛盾还会加速积累。

),民间投资并不热(江苏“铁本事件”可以看出这一典型问题:106亿的投资、43亿的银行贷款,只有3个亿的注册资本;当然,对于这一事件,在企业家看来:当前投资钢铁等行业确实是见效快的投资,常常是一年建厂、二年投产、三年回本;因为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将公众的资源转移给了特定的行业与企业,造成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高估了收益、低估了成本)。

(10)我个人认为影响我国经济趋冷的10项因素同样不容我们忽视:2013年及其以后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着导致经济紧缩的10大因素,如果处理不当,经济不但不会持续过热,还会趋于过冷,国民经济“滞涨”的压力与困惑始终存在。

这10大因素是:城镇失业问题将非常严峻(最新的民生银行数据!@(到2012年12月底,全国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是2000多万人,城镇下岗人口是1000多万,城镇待业是??万(大、中专毕业生有多少?)(今年高校就业率要力争达到70%,2013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就业率要达到或高于去年(去年初次就业率实际上只有50%)70%的水平,今年就将有200多万不能就业.不知道同志们怎么看待教育产业化问题?!我个人认为弊端很多如:A盲目学美国、日本高等教育社会化;B,单纯为了扩大内需;C,教学质量下降;C,就业率大幅度下降;D,短期行为严重;E,加大执政成本。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会太快;消费增长预期不会十分乐观;人民币币值波动的影响;政府主导性的投资冲动将会减弱;外商投资增速不定,民间投资启动难度很大;出口增速会受到欧元贬值甚至“二次、三次危机”,大量增加的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土地制度会使投资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资将抑制“欠债上工程”的热度;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将抑制经济的过热。

(现在两广、沿海沿江地区已出现民工不足。

)二:中国经济为何总患“冷热病”?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不时犯“冷热病”——一会儿投资过热,钢铁厂、水泥厂等遍地开花,一会儿政府调控,很多领域投资又骤然降温。

解剖病因,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分析说:“一个人身体要健康的话,内在机制的完善是首要的,有病的时候有必要打针吃药,但要以人自身机制为基础。

经济也一样,现在主要是自身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宏观经济调控虽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宏观调控,而忽视市场机制完善,否则,我们的经济就会像以前一样一会儿过热,一会儿过冷,摆来摆去。

”1,政绩冲动引燃投资热情:近来,各地投资冲动又有抬头趋势。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

专家分析,2013年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过热的结果是产能过剩,最近几年,不仅传统产业过剩,如钢铁、水泥等,而且部分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

比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的60%;风电产能利用率低于60%,仅前5家企业的产能就超过了全国新增容量。

过热的苗头已引起高层关注。

近期,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一次讲话中警告“要警惕投资过热”。

要想政绩出得快,就靠投资车头带例如西部地区某省的经济正在起飞,近几年每年的基本做法,是依靠作为“发动机”的政府和作为“助推器”的市场,用海量投资拉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这个省前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本地GDP的94%,去年则是本地GDP的114%。

根据它的计划,今年的投资将是本地GDP的120%以上。

而一个沿海的地级市在去年第3季度提出“大干100天,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的口号,组织了18个城投公司,融入巨额资金,进行大拆大建,希望以此来保持经济繁荣。

2012年各地政府换届已经完成,按照以往的经验,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已经出现,再加上当前稳增长政策在执行中可能失当的双重作用,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投资过热风险。

近期,多省市集中出台大规模投资规划,显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已经开始抬头。

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继续恶化,从而有损于长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对此,中央政府应该有所警惕,提前防范。

(二)政府“强势”挫伤市场机能:新一轮投资冲动事出有因。

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外贸增速在2012年回落到6.2%,主要原因是全球外需市场疲软,2013年上半年的外贸形势也不容乐观。

受制于外需萎缩,各地将经济增长点放在对内扩大投资上。

此外,换届、提振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也是引发投资冲动的原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少强认为,换届交接与城镇化的目标让地方政府承受着GDP与政绩考核的双重压力,投资为导向的冲动恐不可避免。

而且就经济疲软大形势看,地方需要投资提振经济、掩盖矛盾、缓解收支压力。

然而,究其根源,经济忽冷忽热的原因还是厉以宁指出的“经济内在机制不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