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评课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晰,层层递进,过渡自然.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图形,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引导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在实践中得到“SAS”的基本事实,帮助学生积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本节课的各环节的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使学生从知识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学生活动充分、有效.
2.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应用过程,有效诠释了新教材的设计意图.
(1)教师从一个简单的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入手,唤起学生对全等的定义及性质的回忆,承上启下的引导学生从“形”的重合到“量”的思考,提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将新知的探究在3个活动中循序渐进地铺开,活动一:通过任意剪——剪得的直角三角形不全等;再动手——组内寻找统一的参考量,在对比与思考中,确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活动二: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将三角形的形状一般化,既而得出猜想,从而引发出本节课的第3个活动:由学生利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亲历实验操作过程,验证“两边及其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猜想的正确性.知识的生成过程看似花去了很多时间,但无论是隐形思维还是显性活动,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积极的氛围中,消除了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状态.
(2)锻炼学生几何说理的同时,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便是利用“SAS”进行几何说理,对于刚刚步入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演绎推理的能力还很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并规范说理的书写过程,将书写过程归纳为“指明图形,列出条件,得出结论”,特别强调写出每一步的说理依据,并将对应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几何素养和严谨的逻辑表达.教师能深刻领悟教材,除几何说理外,还引导学生用“运动变换”的观点看待问题,直观地理解数学.这也正是新教材的“出新”之处,平面几何教材经历了重演绎推理、重直观感悟到现在的“并举”——用“运动变换”来研究、揭示图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用几何说理发展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教师在今后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要研究教材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出“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密不可分的关系.
3.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1)《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师在
新知的生成环节上尽量的放手,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扮演了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外国语学校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使本节课的探究得以顺利进行,学生的活动平等而自由,知识的“再生成”毫无造作生硬和预设,完全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流露和智慧碰撞.
(2)本节课教师的站位不是在学生之间,而是站在教学设计的制高点:将待解决的问题设置成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活动单”布置学习任务,既有学生的独立思维,又有组内的交流讨论,整节课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节奏调控较好.
4.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开放思维”环节,设计大胆,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借助适当的图形运动,利用组内的全等三角形进行拼图,对拼图合理设计问题,并且能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十分符合当下“发展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本节课上学生呈现出的拼图各式各样,设计的问题多元灵活,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很好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解决各个小组设计的问题,所以教师将没有完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继续完成,这其中还有几个设计的问题不能用本节课的知识加以解决,本节课的“不能解决”就成为了后续知识的生长点,不失为延伸课堂的一种好做法.
5.本节课中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1)在第一次动手剪直角三角形后,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指出隐含的直角相等的条件,教师是否一定要及时追问?待到一般形状的三角形研究过后,再通过对比,将隐含的条件挖掘出来,使得条件在层层深入中不断得以完善,更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最后一个拼图环节,学生展示后,可由小组派出代表,指明拼图所含有的图形运动,再次体会“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