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及发展与消亡
摘要: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其中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奇葩。

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君主集权、巩固、发展、封建制度确立
1.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长的一个高峰期、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家开始有了专制主义的趋势。

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

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中央集权措施的国家。

这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的初步实行。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得知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规定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地位的神圣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③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这样的制度,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所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这是一种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的制度,只是在西汉中期出现了七国之乱。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重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汉武帝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基本上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同时在思想上,汉武帝采取儒家“天人合一”是儒学成为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思想,从此儒学扬名天下。

这一举措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4. 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呈现出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缩小。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实行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 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推荐,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心,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6. 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7. 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

明朝还编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纵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皇权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其形成初期,有利于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略,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兴建大型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
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

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

空前强化的专制容易形成暴政,使广大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可言;衍生出庞大臃肿的官僚队伍;另外,还容易出现特权阶层和政治腐败。

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并使读书人只知道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文化专制更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

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使整个民族在近代裹足不前,落后于世界。

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
《中国皇帝制度》—朱诚如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杜家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