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河南省优质课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河南省优质课课件)


课后作业
查阅科举制的有关资料,下节 课课前展示学习成果。
授 课 人:张进伟 摄制单位:平顶山市一中 摄制时间:2017年5月4日
D 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
B 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 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东坡《论养士》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
家族血缘关系任命政府官吏
战国---军功受爵制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贵族及其 后代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享受特权
-----余秋雨《十万进士》
科举制是“中国赠予西方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
如果哪一天,我们全英国也能采用这种方法 选拔官员,那么对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社会产生 的正面作用和影响,将要大于火药和指南针。
----英国人英格尔斯
隋唐时期----科举制
积极作用: (1)为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了门路; (2)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4)为西方建立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消极影响:
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
历史沿革:
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发 展历程
隋朝
唐朝逐渐 宋朝
明清
开创
健全
完善
僵化
清末新政
废除
科目 进士科 明经科为主
选拔方式 自由报考
昔日朝龌为龊田不舍足郎夸,, 今朝暮放登荡天思子无堂涯。。 春风将得相意本马无蹄种疾,, 一日男看儿尽当长自安强花。
--孟--郊《《神登童科诗后》》
课堂检测
3、以下是中国古代的几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方式与主要依
B 据搭配正确的是
①军功爵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④科举制
A.①—军功;②—考试成绩;③—品行;④—门第声望
B.①—军功;②—品行;③—门第声望;④—考试成绩
C.①—考试成绩;②—品行;③—门第声望;④—军功
D.①—考试成绩;②—军功;③—品行;④—门第声望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
袁绍(?-202年6月28 日),字本初,汝南汝 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 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 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 名军阀。出身名门望族, 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 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 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 有“四世三公”之称
魏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 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随事俯仰……刘毅所云 “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岁月迁讹,斯风 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C 1、以下关于“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应包括:(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②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③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④是一种
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D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2、不属于科举制的影响的是( )
D.①②④
A.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B.促进文学艺术发展
C.促进唐诗的繁荣 D.促进士族制度发展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思 想和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二、析制度之律
二、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
制度 察举制
时间
选拔方式
选官权
标准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合作学习:探讨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从选官制 度变化的标准、方式等方面探究
二、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
制度 察举制
时间 汉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三课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012年10月7日, 韩国汉阳城,考生 参加在云岘宫举办 的“科举考试”, 席地而坐进行限时 作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探制度之流----历程 二、析制度之律----规律 三、寻制度之识----认识
一、探制度之流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两汉时期---- 察举制
选官权:地方 标准:品行、才能
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 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公元前 136)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二 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 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 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选拔方式 地方举荐
选官权 地方
标准 德、才---门第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中正举荐
地方
门第、才能----门第
科举制
隋唐---明清
自由报考
中央
考试成绩
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
主要标准: 家世、财产、门第
方式:举荐
自由报考
才能
青年才俊张三,祖辈都是贫农,孝敬父母, 聪明好学,人缘极好,能背诵《四书》《五经》, 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他的梦想是跳出龙门, 当上高官,在皇帝身边工作,改变祖辈“面朝黄 土背朝天”的命运。有一天张三得到了下面一张 汉到元选官制度演变的宝图,请你帮张三看看, 他何时才能实现梦想?
张三基本资料:
祖辈都是贫农,孝敬父母,聪明好学,人缘极好,能背诵《四书》
《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和标准
张三能否当上高官?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 九品中正制 朝Leabharlann 隋科举制唐


以官举荐 看德行和才能 依据中正的评定授官 注重门第出身
以多种考试形式来选官 看学识和才能
有可能,有才有 德
隋唐时期----科举制
2020/3/31
“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 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 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 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 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 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 位上。
---胡适
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
拔除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 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 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 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 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 管理专家。……科举制度的最大 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 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 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 面开放。
可能性比较小 祖辈都是贫农
有可能 能背诵《四书》 《五经》,作 赋写诗填词样 样精通
三、寻制度之识
三、对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认识
(1)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2)适应时代需要,坚持制度创新; (3)人才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本课小结
夏、商、 西周:世 卿世禄制 秦朝 汉 朝
战国: 军功受 爵制
察举制
封闭性政权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 科举制
开放性政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带给我们最大启示就是, 能否把新型力量整合进制度安排之中,是决定 性的一环。因为社会总是在变……政治制度如 果不能反映社会的变化……这样的制度终究是 要被新制度所取代的。
---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课堂检测
根据材料指出选官制度的名称、背景、时间、选官标 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隋唐时期----科举制
产生背景: 鉴前之弊 大势所趋
统治之需
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 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 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士族衰落;
打破门阀世族政治垄断,加强中央集 权,扩大统治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