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校本课程
三、提高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1.是全面落实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需要。 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经验与 积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是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特点认识的需要。 基础性、工具性、思辨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意 义的认识。 3.是对国家数学课程具体补充的需要。 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思维的训练与提高;知识的 转化与运用,提升数学教育的开发智力功能。
2.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来源与多学科,其中,教育 政治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影响 最大。
Hale Waihona Puke 1)教育政治学教育政治学是研究教育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过程对政治制度的服务,政 治制度对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与 宪法、法律、政治团体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政府、 立法机构、司法部门的校本课程的总体要求。
4.是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特 色发展的需要。
是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科类校本课程 的基础,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5.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满足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数学特长, 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6.是提升学生数学视野与情感的需要。
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数 学的精神追求理想,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4.重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培训,丰富教师 的本体性、条件性、实践性、综合性知识,为数学 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5.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与交流,积极搭 建校本课程展示平台,为推动数学校本课程建设提 供动力支持。
6.重视数学校本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培育典型、树立样板,着力开展数学校本课程经验 的推广与示范,为推动数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榜样 支持。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教研工作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建设
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柳小平
一、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数学教研工作应有的作为
切实履行教研工作职能,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建设, 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探索 数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途径与策略,指导、帮 助学校、教师开展数学校本课程建设。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 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 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3.深化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再理解
1)努力体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基础知识,使 学生获得未来公民所必备的数学常识。因此数学教育必须与 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实际问题学习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掌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框架
1.校本课程规划的决策基点
以什么主线来统领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 发的首要问题,需要学校认真决策。
1)学科中心论:主张以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 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
2)学生中心论:主张以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 和已有的经验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
3)社会中心论:主张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开 发的基点。
7.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拓宽本体性知识;丰富实践性知识;发展综合性 知识,从而提高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了解数学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
1.学科特点带来的困难 抽象枯燥;逻辑严谨。 2.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带来的困难 内容与实践的脱离;内容体系过于讲究;建模思 想与方法不足。 3.学生长期形成对学习数学认识不足带来的困难。 内容的枯燥无味;运算的抽象繁琐;知识运用的 单调;数学应用领域认识不足。 4.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带来的困难。 大学内容陈旧;综合知识欠缺;课程知识缺乏。 5.可供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借鉴的资源严重不足。
2)努力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促 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数学教育要反映数学发展规律、展 示数学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认知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 探究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3)努力体现数学的价值,积极渗透“数学探究”、“数 学建模”以及“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因此数学教育要高度重视国家数学课 程校本化、开发数学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对数学探究、数学 建模、数学文化的学习,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文化价值。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况、推理论证、运算求 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 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 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 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形成锲而不舍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加强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再学习
1.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总目标: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 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 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 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 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 的历程。
1.引领教师开展课程目标的再学习,深化数学教 育价值的再认识,为数学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理念支 撑。
2.加强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 理性分析、科学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法与手段,为数 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行动支持。
3.务实的研究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与结构, 确保高考质量、确保校本课程质量,为数学校本课 程开发提供环境支持。
2)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原理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与教育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如社会经济、政治 的发展与课程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学校结构、地域、性别、家庭出身与学校的关系。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根据学生生活的社会大环 境来决定。
3)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存在于学习者以外,不是 由他人授予,而是由自己主动建构的,而学习是指 根据获得的新材料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与思考,使 之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知识与思考。这种建构需要一 定的情境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支持,需要通过向他 人的讨教、询问、讨论、交流获得帮助,因此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对 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因素。 各校根据实际开发的校本课程正好能充分体现这些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