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