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科目:_______教师:_______班级:_______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了解我们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识记我们的海上和陆上邻国。

3、了解我国所临海洋和主要内海和岛屿。

【教学重点】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我国的陆上邻国的名称和位置【教学用具】中国疆域示意图,地球仪【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描画中国疆域示意图,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的领土四至点和临海。

【教学反思】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知道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

3、识记重点省份的轮廓、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重点省份的轮廓、简称和行政中心【教学用具】中国行政区划图【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描画我国行政区划图,标出重点的省份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第二节人口【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人口政策的重要性。

3、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理解其原因。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政策的内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用具】我国人口分布图【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第三节民族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总体教学设计】本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

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

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

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众多的民族】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7页的景观图片。

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

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

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4.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

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1.读课本图“中国民族分布示意”。

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

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

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民族政策】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教学用具】我国地势剖面图【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描画地形剖面图第二节气候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了解我国温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

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过程:南北气温的差异读图认识我国冬、夏南北气温分布的特点。

(零度等温线的走向:秦岭—淮河—线;观察我国最南、最北端气温极端数值。

结论: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

)(观察7月份等温线分布状况:青藏高原气候最低、我国南、北端气温极端数值。

结论:夏季我国南北温差较小。

)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自南向北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外加高原气候区。

)活动一。

东西干湿的差异读图认识我国等降水量线的颁布情况,800、400、200毫米。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干湿区:我国干湿区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区(800毫米以上)、半湿润区(400—800毫米)、半干旱区(200—400毫米)、干旱区(200毫米以下)。

活动二。

季风气候显著读图认识我国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季风的影响不仅带来有利的一面,夏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我国的雨季;也带来不利的一面,冬季风带来寒冷干燥的气流,是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

了解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克拉山—冈底斯山)季风:由于季节的不同,吹相反方向的风,来源:冬季风来自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国中部一带;夏季风来处太平洋和印度洋。

活动三。

气候复杂多样读图了解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五小类”(东部: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了解不同的气候区,水、热变化状况(降水柱状图、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活动四。

课堂练习(选择题)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纬度位置外,还有另一个影响的因素是()A、海陆位置B、地形C、冬季风D、夏季风被称为我国“火州”的地方是()A、武汉B、重庆C、南京D、吐鲁番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A、漠河B、乌鲁木齐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夏季,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相差不大的原因是()A、北方受夏季风影响大B、北方白昼时间长C、北方降水少,日照多D、北方地势高,日照长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A、偏北风B、偏东风C、夏季风D、冬季风7、我国既受东南季风影响又受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8、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A、4、5月份B、5、6月份C、7、8月份D、8、9月份第三节河流【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概况。

2、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入海,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

3、理解长江各段的特征。

4、理解长江黄金水道的含义。

5、掌握治理长江的措施和长江水能集中的地区。

【教学重点】长江概况和开发治理【教学用具】长江水系图【作业设计】描画长江水系图,填注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点,主要支流、河湖、主要地形区和水电站。

黄河【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

2、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教学用具】黄河水系图【作业设计】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

第四节自然灾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三、教具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态度目标:使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资源的国情,懂得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身养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并能实施具体行动督促他人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2.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2)使学生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3.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2)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探究点:1.“总量大、人均少”不仅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主要的特点,而且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优势可以以此自豪但不能盲目乐观,对劣势应积极关注而不能丧失信心。

2.我国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很多,各自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总量大、人均少”都是它们共同具备的。

这个观点的确立为学习各种具体的自然资源均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比较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自制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基本特征示意表)、小黑板(环境意识测试题、课堂练习题)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讲解]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