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药理学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① 心血管系统。降低心肌兴奋,小动脉扩张,血压 降低。
.
不良反应及防治
防治: 以预防为主,掌握药物浓度和一次允许的 极量,采用分次小剂量注射。小儿、孕妇、 肾功能不全者应适量减少剂量。
.
不良反应及防治
2.变态反应。即为少量用药后立即发生类 似中毒的症状,出现荨麻疹、支气管痉挛 及喉头水肿。但较为少见。 防治:麻醉前做试敏,用药先给予小剂量
.
常用局麻药 —— 普鲁卡因
又名奴佛卡因,常用局麻药之一,毒性较小 脂类局麻药,通透性和弥散性差,不易被黏膜吸 收,故不适用于表面麻醉;又因其血管扩张作用 明显,麻醉作用时间较短(30~45分钟),故常 与少量肾上腺素或去氧肾上腺素共用,以减慢组 织对普鲁卡因的吸收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时间。 有时可引起过敏反应,用药前应做皮试,对有青 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也应警惕使用普鲁卡因。
2. 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术视 野的附近组织。麻醉效果好,对机体正常功 能无影响,但是用量大、麻醉区域小。常用 药物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
临床应用
3.传导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使 该神经部分区域麻醉。用量小,麻醉区域大。常 用药物布比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4.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是将 麻药注入腰椎蛛网膜下腔,麻醉该部位的脊神经 根。常用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常用药物利多卡 因、普鲁卡因、丁卡因。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
.
学习要点
• 局部麻醉药的定义(了解) • 局部麻醉药的分类 • 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 药理作用与机制(掌握) • 临床应用(掌握) • 不良反应及防治(掌握) • 常用局麻药(了解)
.
定义: 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 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 麻醉作用!
.
常用局麻药 ——利多卡因
又名赛洛卡因,与普鲁卡因相同为脂类药。 无扩张血管的作用,对组织几乎没有刺激性 作用时间持久(1~2h),穿透力强,安全范围较 大。有全能麻药之称,主要用于传导麻醉和硬膜 外麻醉 反复使用后产生快速耐受性 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 麻醉强度是普鲁卡因的10倍,毒性大10~20倍。 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 对粘膜穿透力强,常用于表面麻醉。 作用迅速,持续时间长(2~3h) 主要在肝脏代谢,转化降解缓慢,吸收迅速,易 发生毒性反应。
.
药理作用与机制
1. 局麻作用 对局麻药的敏感度:神经纤维末梢、神经
节及中枢神经系统>无髓鞘的交感、副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有髓鞘的感觉和运 动神经纤维
2.作用机制 简单来说既是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
控件Na+通道,使传导阻滞,产生局麻 作用。
.
临床应用
1. 表面麻醉。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根据需要涂 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用于 眼、鼻、口腔、咽喉、气管、食管和泌尿生 殖道的浅表手术。常用药丁卡因
.
临床应用
5.硬膜外麻醉。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麻 醉药物随着神经鞘扩散,穿过椎间孔阻断 神经。常用药物有布比卡因、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
.
不良反应及防治
1.毒性反应。 产生原因:浓度或剂量过高、误注入血管
① 中枢神经系统。初期表现为眩晕、惊恐、不安、 多言、震颤、焦虑甚至发生神经错乱和阵挛性惊 觉。兴奋后转为抑制,之后患者进入昏迷和呼吸 衰竭状态。
分类: 1. 脂类,含有—COO—基团。 代表药物:普鲁卡因,丁卡因
1. 酰胺类,含—CONH—基团。 代表药物: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
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1)亲脂基团:以苯环的作用最强,是局 部麻醉药的必要部分。
(2)中间链:这部分是由羰基部分与烷基 部分共同组成。
(3)亲水基团:这部分大多为叔胺,易形 成可溶性盐类
.
常用局麻药 ——布比卡因
又名麻卡因,属酰胺类局麻药。 化学结构与利多卡因相似。 局麻作用比利多卡因强45倍,作用时间可达 5~10h。适合长时间手术的局麻,且镇痛效果较 长。 主要用于浸润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与等剂量利多卡因相比,可产生严重心脏毒性, 并难以治疗。
.
谢谢! 敬请批评指正!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