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需求理论

总需求理论


联结社会总供给的中间环节是社会总收入,即社会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 总和,亦即国民收入总和,简称国民收入。一方面,国民收入的形成是向社会提供 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果,这些要素的使用就形成社会总供给: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又 提供了由收入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形成社会总需求。这样,围绕着国民收入的获得 和使用,便形成了整个社会国民经济的流转,形成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 应关系。凯恩斯认为,如果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相等,国民经济便可均衡发展, 但问题出在社会总需求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发生了漏出,没有全部转变为社会需求, 从而导致了需求不足,进而使得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就必然出现生产相对 过剩的经济危机。社会产品大量积压之后,资本家便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导致部 分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这样就只能在低于充分就业的萎缩状态下实现低水平的均 衡。而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在凯恩斯看来,资本 主义之所以存在着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问题出在需求方面,在于国民收入未能转 变为足够的有效需求,这样,凯恩斯将分析的重点转向了社会总需求。 在做社会总需求分析时,凯恩斯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有效需求。他认为“有效需 求”包含三层含义: (1)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购买力的需求,它表现为收入的花费,既包括消费需求, 也包括投资需求; (2)指社会总需求,而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消费者或厂商的需求,因而利用有效需求 概念所展开的分析是宏观的总量的分析; (3)指的是这样一种需求水平,即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需求总量, 有效需求必须是使投资者有利可图的需求,这样才能刺激供给,刺激向生产过程投 入生产要素,才能对就业水平的提高发生影响。
凯恩斯通过分析指出:由于存在三大心理规律,使得国民收入不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 求,因而有效需求不足,使国民经济经常失衡。这三大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分别介绍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认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 总不如收入增加得那么快,即消费的增长速度总是落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总 收入的绝对量愈大,收入总量与消费总量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 重就越低。所以,随着社会收入水平或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边际消费呈现出递减的 趋势,这样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并成为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为此就要 设法刺激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投资者预期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 这一投资可能带来的新增利润量之比,亦即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 在凯恩斯看来,资本边际效率既然是一个预期的利润率,它就必然受到两方面因素的 影响,一是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判断乐观,预期收益就高,投资热情也就高 涨;如果判断悲观,预期收益低,投资的热情就会降低。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利息率 与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之间的相对关系。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前会以当时的利 息率作为现实的衡量标准。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低于银行现行的利息率,投资者就会把 钱存入银行或用于购买有价证券;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利息率时,他才会增加投 资。在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投资需求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 而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凯恩斯认为,无论投资者是乐观或悲 观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都是递减的。预期乐观,投资增加,但增加超过一定量,会 引起利息率上升,产品销售困难,资本边际效率必然递减,从而导致投资急剧下降。 预期悲观,会直接减少投资。他提出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意在说明,从长远看,作为有 效需求的一部分,投资需求必然递减,从而使得社会总需求不足。
(3)流动偏好。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心理规律。简言之,凯恩斯通过分析认为:人们 出自三方面动机,在心理上更喜欢以现金形式来保存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财富,这种 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便称之为“流动偏好”。哪三方面动机 呢?一是交易动机,即为了应付业务上或日常生活的开支,人们手中需要保持一定数 量的现金;二是谨慎动机,即人们出于生老病死对意外情况的考虑,会在手中保留一 部分现金,以便应急:三是投机动机,即人们出于商业投机的考虑,也往往保留一部 分现金在手中。例如当股市行情或房地产行情有利时,如果手中有钱就可以买进一些, 等到行情变得有利于卖出时再将它们卖出去。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人们也愿意经常在 手头保留一些货币。由于流动偏好的存在,就必然减少当前的有效需求,从而使得社 会总需求不足。 基于以上分析,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总需求不足。 为了拉动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实行宏 观调控政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总需求不足的 情况下,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是减税;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减税可使社会 上个人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会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加,结果促使社会需求总量增加。 增加政府支出主要是增加政购买和扩大公共工程投资。这样可用政府需求的扩大去弥 补私人需求的不足,填补总需求低于总供给的缺口。在货币政策方面,他主张运用 “半通货膨胀”或“准通货膨胀”的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而在 经济高涨时则实行紧缩性的政策。货币政策在实施中所应用的工具包括中央银行调整 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和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政策(具体内容将在后面详细展 开)。总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息率变动,来间接影 响社会总需求。
此后的萨伊(1767-1832)也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可以自行地 创造需求,市场可以自动地得到“出清”(指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求大体上达到均衡 的状况)。所以,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产品既不会出现严重的短缺,也不会出 现严重的过剩,更不会出现严重的失业现象。后来人们将他这一套“供给可以自行创 造需求”的理论称为“萨伊定律”。 以马歇尔(1842-1924)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由市场经 济的完全竞争模式。他认为,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市场的参与者具有充分理性,各 自按照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经济活动,实现市 场的均衡。在这样一个均衡市场上,政府只需要当自由市场经济的“守夜人”(意谓 只管社会安全),无需对经济运行施加任何形式的干预。 正是这种对于市场经济的盲目乐观,使人们对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局限性熟视无睹 或不以为然,最后酿成了震撼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危机沉重 地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震撼了自由放任论的理论基础,促使西方经济理论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于是,主张用国家干预的办法来解决市场机制调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的 “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 1929~1933年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也造成了传统西方经 济理论的破产。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的统治者首先从行动上突破了自由放 任主义的传统信条,采取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措施,企求以此来摆脱危机。1933 年年初,德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政府相继更换。在德国是希特勒上台,推行法西斯主 义,由政府对经济实施直接的干预管制,走上了以扩军备战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军事化 道路。美国在罗斯福接任总统后,采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办法,以使美国摆脱危机。
总需求理论
总需求理论形成的背景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诸种形态的社会中,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 经济单元内部自给自足,商品货币还没有成为社会生产交换的普遍形式,即使偶尔 有些交换,也不过是为买而卖而已。就总体来说,生产与消费是在封闭的狭小范围 内进行的。超出生产单位互相交换劳动的频度与广度都很有限,经济的运行基本上 是分散在生产单位内部自我循环。所以,在这一阶段还谈不上社会范围内的宏观调 控。从整体上看,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是传统的习惯和道德准则。 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代替了自然经济。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已成为人们交换劳动的普遍形式。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社 会化的大生产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制约,客观上要求根据社会需 要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占有,资本 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全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当时, 人们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 就可以保证社会资源的最优利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所谓“看不见的手”,指 的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价格信号可自发调节供求关系。当某种产 品价格上升,则意味着需求大于供给,生产商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等到供给 与需求相等时,价格会稳定下来。当供给超过需求,则价格会下降,这时生产商会 减少生产,直到供给与需求持平,价格又会重新稳定下来。这样,就可通过价格波 动来自发地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进而调节资源的配置。
Hale Waihona Puke 总需求理论的主要思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 济学家。1936年,他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西方社会产生了 巨大影响,被称为“凯恩斯革命”或叫做“凯恩斯主义”。《通论》在许多 方面表现出了对传统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背离,其核心就是主张国家要对 经济进行干预,而这一主张是建立在总需求理论基础之上的。 传统经济学所注意的是单个商品的供求关系,研究的是个别厂商的经济 运行,属于微观经济分析。而凯恩斯所注意的则是围绕社会商品总量所发生 的供求关系,研究的是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属于宏观经济分析。 按照凯恩斯的分析,社会总供给是整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能提供的总产 出。这一产出是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金、土地、企业家才能)进行生 产的结果。投入的各种要素得到相应的报酬,形成要素收入。由于收入的流 量性质,总产出与各种要素收入之和在价值量上是相等的。这些收入或用于 消费,或用于储蓄,或用于缴纳税收形成政府收入,用于购买国外进口产品。 所以,从价值量上看,社会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社会总需求则是由社会总收入所形成的人们对产品 和劳务的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财政支出所形成的政府需 求以及出口需求。从价值量上看,社会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