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3.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与劳务量。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实财富,鼓励消费支出。
②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投资支出。
③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真实汇率贬值,鼓励净出口支出。
(2)总需求曲线会移动的原因是:①消费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多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更多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③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更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削减国防或高速公路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④净出口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繁荣、汇率贬值)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减少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衰退、汇率升值)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总量。
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线的原因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供给取决于它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由于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真实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如图33-1所示,是一条垂线。
换句话说,在长期中,经济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和技术决定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而且,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图33-1 长期总供给曲线(2)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的原因①劳动引起的移动工人的数量增多,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工人数量减少,长期总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还取决于自然失业率。
②资本引起的移动资本存量增加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资本存量的减少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③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经济的生产取决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
新矿藏的发现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农业减产的气候变化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在许多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从国外进口的,这些资源的可获得性的变动也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
④技术知识引起的移动技术进步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3)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新方法在图33-2中,主要由于技术进步,经济一直在越来越好地生产物品与劳务,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同时,增加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它导致了产量增长(用Y 的增加表示)和持续通货膨胀(用P的上升表示)的趋势。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图33-2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中的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4)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①黏性工资理论: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暂时增加了实际工资,这引起企业减少雇佣工人和减少生产物品与劳务量。
②黏性价格理论: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的商品价格高于合理价格,这就减少了它们的销售,并引起它们削减生产。
③错觉理论:未预料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引起生产减少。
所有这三个理论都表明,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其自然率。
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α(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 其中,α是决定产量对物价水平未预期到的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5)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的原因①劳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也许是由于自然失业率上升)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②资本引起的移动:物质或人力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③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④技术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技术的可获得性减少(也许由于政府管制)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⑤预期物价水平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5.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1)经济波动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总需求移动例如,当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短期中产量和物价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感觉、工资和物价进行了调整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经济在新的低物价水平时恢复到其自然产量率。
总而言之,总需求移动的历程有两个重要的含义:①在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波动;②在长期中,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③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2)经济波动的第二个可能原因是总供给的移动当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短期效应是产量减少和物价上升——这种结合称为滞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感觉、工资和价格进行了调整时,物价水平回到其原来的水平,而产量也恢复了。
总之,总供给移动的历程有两个重要结论:①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②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不能同时抵消这两种不利的影响。
33.2 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 )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答:萧条是真实GDP 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33-3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 ),1AD 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1AS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2AS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1E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Y ,均衡的价格水平为1P 。
这时1E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2AS 上,所以,1Y 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2AD 。
2AD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1AS 相交于2E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1Y 增加到2Y ,并使价格水平从1P 上升到2P 。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1AS 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3AS ,3AS 与2AD 相交于3E 。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2Y 减少到3Y ,价格水平从2P 上升到3P 。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2AS )。
2AD 与2AS 相交于4E ,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1Y ,而价格水平上升到4P 。
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
它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图33-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 )(山东大学2003研)答:总需求曲线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 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