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总论 PPT

针灸学总论 PPT


(一)十二经脉
内容:指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 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 “正经”。
1、十二经脉的名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构成。 例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 脾经,足阳明胃经等。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共同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几个名词概念
①“一元三岐”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然后任脉行于人体前正 中线,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冲脉与肾经相并上行。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 (针灸医方109)。 鲍姑,亦擅长用灸,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载 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历 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2)、宋金元时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354个腧穴),制成二具铜人模型(内置 脏腑,外刻经络腧穴,以供教学使用)
穴位 作用:
①统帅、主导的作用 ②沟通、联络作用 ②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各自作用与临床意义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全身诸阴经; “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部的诸经;
阳维—主一身之表, 阴维—主一身之里,
维系一身之阴阳
阳跷— 阴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张针药结合, 辩证施治。
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夹 脊穴”,可广泛运用于内科病以及神经疾病。
3、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 ——魏晋·皇甫谧 ( 记载穴位349) ——是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书。 ——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成书于战国初期 ——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
(2) 《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初步形成了以理、法、方、穴、 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对针灸理论的第一次总结。
(3) 《难经》——阐述了奇经八脉和原气,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 行学说做了详细的解释。
——对针灸学的三次总结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掌握十二经脉的 循行、分布、交接和气血流注规律。
2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 布及作用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了解、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特点、作用及意义。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例外,其 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 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针灸学总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绪论
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疗法的特点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的起源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起源
针刺疗法的诞生时间——新石器时代 最原始的针刺工具——砭石
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战国至秦汉—针灸学理论形成时 期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 脉灸经》
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外,相互之 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 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
4、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 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示指交
(4)、近代与现代
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
6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 16世纪传到欧洲 1979年WHO ,43种病症推广用针灸治
疗 2010年11月16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 方法
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 术、针灸临床应用。
针灸学科的三本巨著
《内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接。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5、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逐经相接,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 传注系统。
歌诀:
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交小肠膀肾宜
心包三焦胆传肝,肝再传肺不停息
经络总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 气血的通道。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 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 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 粗而大 分布深 有定数 络 细而小 分布浅 除十五大络外,余无定数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3、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 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5、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 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等。
《十四经发挥》—元代·滑寿 (首次把任督 与十二经并列成为“十四经”)
金代何若愚和阎明广创立子午流注针法, 提倡按时取穴法。
《标幽赋》—金元·窦汉卿(八脉交会穴)
(3)、明清时期
《针灸大成》—杨继洲—对针灸学的第 三次总结,记载经穴359个。
《针灸逢源》 —李学川,完整地列出 了361个经穴。
现代正经腧穴也为361个,自2006年 后加上了印堂穴。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示意图
6、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 的联络
待讲完循行后再看
二、奇经八脉
定义: 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即任脉、督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
命名与分布概况: “奇”有“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

“一元三岐”——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 同出于会阴
特点:不隶属,无表里 ①无脏腑属络关系 ②无表里配属关系 ③不直接与脏腑相联系 ④除任、督脉有穴位外,余无自己的
相关主题